首页>检索页>当前

德行方略

探访中轴线 情系大运河

发布时间:2024-04-02 作者:秦历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北京中轴线北端钟鼓楼西边,有一所以胡同命名的小学——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湖畔,这里也是大运河北京段的起点,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借助地理位置优势开展“探访中轴线·情系大运河”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携手社区、家长共同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家校社联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课程设计,感受历史文化震撼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建筑群,汇集了13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纪念性建筑、礼仪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展现了中华文明具有代表性的物质形态特征。

北京中轴线申遗活动制造了一个大家关心和讨论的文化事件,学生、家长、教师对此有多少了解,学校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开展活动呢?

通过调研,学校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情差异,以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等不同方式设计了一系列课程:第一阶段“通识讲座”——中轴线、大运河等历史文化通识培训;第二阶段“非遗进校园”——民间艺人展示;第三阶段“实践体验”——体验非遗小项目;第四阶段“成果展示交流”;第五阶段“课后服务拓展”——引进社区资源开展专题学习实践;第六阶段“学科推广”——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可持续推进跨学科学习。

学校用两学年4个假期的时间,对中轴纵线和运河横线两条线上经过的主要景点进行跨学科内容设计,完成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到全学科的覆盖,进而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活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了保护和弘扬胡同文化,学校以钟鼓楼为研究起点,以周边的胡同为载体构建特色活动。学校相继开展主题为“我身边的胡同”“身边的名人故居”等活动,围绕美丽的什刹海开展大主题、长周期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围绕什刹海的“风景美”“诗词美”“生态美”开展分层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历史追溯、人文景点、名人故居、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大运河的北端点什刹海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探究。

课程一:走进钟鼓楼。北京钟鼓楼是城市钟鼓楼建制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城市报时中心,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南面的景山万春亭遥相呼应,为中轴线最北端的古建筑。师生利用课后服务时段走进钟楼,探访它的历史文化。听到专业的讲解员现场介绍后,学生兴奋地说:“哇,这就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之王啊,我想报名当讲解志愿者”“站在高高的钟楼远眺,四周是老北京胡同的灰色房顶,鸽子在空中成群盘旋,远处高楼林立,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太有意境啦”。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仔细讲解与钟鼓楼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带领学生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开展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改编、手工等方式更好地理解钟鼓楼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以及大运河文化历史。学生在课程中学习了钟鼓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欣赏了钟鼓楼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布局,也激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二:听爷爷讲什刹海边的恭王府。“爷爷,我们这里为什么叫什刹海啊”“我知道著名的恭王府是和珅住的地方”……学生走进后海社区,聆听社区志愿者王铁成老人介绍恭王府的历史文化。他们与老人交流想法、提出疑问,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与现在”对话,一些遗留问题还为后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向。学生在研学报告单中表达了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对现在变化的惊叹,对未来的憧憬。

课程三:了解北京的水系。从金中都到现代北京城,河湖水系对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先进行了课题发布,各年级学生分组分工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并且撰写调查报告进行共享。随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中轴线上的水系与水智慧”主题讲座,从河湖水系对北京中轴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北京中轴线河湖水系蕴藏的水智慧和水科技、北京中轴线水文化和水智慧的保护与传承等3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最后,学生根据前期自己研究的内容,结合讲座中介绍的内容进行后续拓展研究。有的周末与父母定点实地考察,有的进行资料整理完成研究报告,还有的跟教师一起完成模拟模型制作……最后在学校的展厅集中开展交流汇报。

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什刹海的历史、了解什刹海的形成,探寻什刹海景点及其典故、亲身参与什刹海的生态环保、关注古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而逐渐坚定文化自信,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传承,引发非遗学习热潮

都城中轴线的建设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大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学校抓住契机联合社区家庭、整合课程资源、融合思想理念、结合学校特点,通过开展讲故事、手描绘、品美食、唱经典等文化活动,继续丰富课后服务的课程,让学生在不断深化爱祖国、爱家乡情怀的过程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邀请到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了“传承非遗好少年 涵养文化心向党”主题系列活动。学生现场观看舞狮、飞叉、中幡等传统民间艺术,感受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技艺以及展现出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观看后,学生进入体验环节:一、二年级体验制作皮影,三、四年级拓印神兽,五年级彩绘兔爷,六年级制作“毛猴”。学生在完成一件件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为自己成为非遗文化的“小小传承人”感到自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它不仅在过去为全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精神力量,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它依旧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学校培育和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执行校长,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后服务微课程体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DDB22271)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