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当不同班级的学生合并成一个新的班级后,分派别、不服从管理、针锋相对……各种不和谐因素和冲突会困扰班主任,成为班级管理的“拦路虎”。
————————————————
为了争夺空气和空间,每一棵树都拼命向上生长,却不会因为树木众多而彼此倾轧,反而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势头,这就是心理学上奇妙的“森林效应”。对于一个新班级而言,在班级管理中让成员有良好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进而形成团队合力,“森林效应”能发挥重要作用。
那个学期,我就接手了这样一个新班级——由原来的一班学生,再加上一分为二的三班学生,合并成为一个全新的集体。因此,在开学初我就遇到诸多班级管理问题。
记得那天上午的大课间,连上完两节课的我刚拿起水杯准备喝口热茶时,突然班上的一个女生小郑跑到我面前“投诉”:“老师,班长处处排斥我们原来三班同学。他说原来的一班同学都能服从管理,就算老师不在班级时,班级的秩序也能有条不紊,可自从三班的同学加入,班级就变得一团糟……”
小郑陈述的事情让我十分忧虑——万万没想到,合班后他们之间竟会形成两大派别。我必须尽快扼杀不和谐因素,让班级的两拨学生拢到一起、拧成一股绳。就在我气冲冲地奔向班级时,又忽然转念一想——也不能一味替新同学打抱不平,必须一视同仁。
于是,我打算先听听班长怎样说。这时,班长也向我吐露心声:“我并没有指名道‘班’,更没有区别对待。”言语坚定、神情坦然,我立马转向“原告”小郑,只见小郑神情慌张、眼神飘忽,这是心虚的表现——事实证明,小郑的确言过其实了。
不过我没有正面批评小郑,这件事提醒我:原三班的学生心里或多或少对新班长、新集体有抵触情绪,这时若将他们的诉求一棍子“打死”,势必让他们口服心不服。于是,我当场只撂下一句话:不管你原来是一班还是三班,现在我们是一家人,谁也没有特权!
这算是暂时缓解了两拨学生之间的冲突。不过想要让学生和谐相处,还要在班级管理中提供增进彼此了解的机会,从而形成新集体的凝聚力。
正巧,学校要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我便让两拨学生组合、协作,共同完成这项任务。上次冲突的焦点——小郑和班长两人,我特意将他们安排在同一小组,共同制作一面“班级文化墙”。如此一来,两拨学生开始为集体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事情也向着我期待的方向发展。虽然学生在此期间还会因为某个作品是否上榜产生争议,会因为某张图片不尽如人意互相埋怨……但我无条件相信他们,并鼓励他们自己处理。等到作品完成时,我私下询问小郑和班长对彼此的看法,他们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针锋相对了,反而对彼此的才华和能力大加赞赏。这不就是集体活动的魅力所在吗?
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我如法炮制。比如,设计一个“一对一”辅导模式:一个“学优生”带一个“学困生”,根据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单执行(包括背诵古诗、听写生字生词等),并且每天完成任务之后才能“打卡”放学。我将原来没有交集的学生捆绑在一起,增进彼此之间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为了集体的目标共同进步。当然,集体活动要想吸引学生,有时也要适当引入奖励机制。当“学优生”辅导的“学困生”能进步5分,那么两个人可以同时受到奖励,奖励的方式因人而异。如此一来,学生的动机更明确、目标更一致,每天都能看到“一对一”互助的热闹场面,大家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形成了一股团结向上的班级凝聚力。
两个原来没有交集、毫不相干的班级逐渐融为一体,从一棵棵小“树木”长成一片大“森林”,这是集体与成员的相互吸引,更是集体凝聚力的体现。半学期过后,我再也听不到学生口中提到“原一班”或者“原三班”的称谓,不管大事小情,不管投诉还是报喜,他们脱口而出的都是“我们班”……
一棵树无论如何伟岸与挺拔,也不能成为一片森林。班主任应该巧妙运用“森林效应”,引导学生学会团结、良性竞争,在学习与生活中不畏挫折、共同奋进,进而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英埔中心小学)
●编后————————————————
无论你是新手班主任还是资深老班,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和“难题”,需要班主任智慧化解。然而,治理一个班级,让它和谐又充满活力,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管理技巧、随机应变的教育智慧以及对学生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和改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为此,我们特别开设“治班小妙招”专栏,分享一线教师独到的班级管理智慧和极具创意的治班金点子,帮助大家轻松应对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挑战,共同营造一个温馨、有序、充满活力的班级环境。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03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