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名家访谈

新时代呼唤更多高质量教师

——专访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陈时见

发布时间:2024-04-16 作者:本报记者 黄 浩 来源:中国教师报

就读于师范专业、毕业于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长期与教育结缘的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教授尽管在教育研究领域涉猎甚广,但他一直对教师教育保持特别的关注——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由于分管西南大学本科教育和教师教育工作,陈时见开始对教师教育进行全面调研和深入思考,并全力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包括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组织机构建设等,这些触及教师教育核心要素的改革举措,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正是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与推动改革的过程中,陈时见深切感受到我国教师教育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人。

“通过近20年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我发现最重要的是教师教育人才队伍,而这恰好是教师教育最大的短板。”陈时见说。

陈时见注意到,当下我国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有三大问题最为突出。一是不仅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缺乏参与教师培养的主动性,甚至部分师范大学也没有真正重视高质量教师培养,特别是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二是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被解构,但新的教师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之间缺乏有效连接;三是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步履迟缓,20年来随着教师教育深化改革,教师培养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总体而言还不能支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要求。

没有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如何能实现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没有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何能实现高质量教师培养呢?陈时见的担忧显然不无道理。在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质量教师是第一要务。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高质量教师培养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任务何以紧迫?培养高质量教师,师范大学与综合性大学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围绕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话题,本报对陈时见教授进行了专访。

————————————————

    高质量教师培养时不我待

    中国教师报: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围绕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大量文件,实施了许多重要举措,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质量教师培养为什么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陈时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的中心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由此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最为紧迫的战略需求。然而,没有高质量教育的支撑,如何能培养和造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呢?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应成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国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

如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这当然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队伍,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和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全面提升所有国民的文化教育素养,要全面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就必须全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无论怎样的教育改革,都必须面向全体教师和落实到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把高质量教师培养作为核心的战略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科技自立自强,因而迫切需要自主培养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没有高质量教育的发展转型,谈何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同样的道理,没有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教育又如何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由此看来,全面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然而,近几十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整体而言,教师素质还没有完全跟上教育质量提升的步伐,教师队伍中高质量教师所占的比例还严重偏低,而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教师还相当缺乏,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由此,高质量教师培养不仅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而且毫无疑问应当成为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只有将高质量教师培养作为核心战略任务,才能真正保证高质量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和有力支撑。

高质量教师培养道阻且长

    中国教师报:诚如您所言,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数量、规模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但现实中高质量教师培养仍面临不小的实际挑战,您认为当下高质量教师培养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陈时见:是的,近年来我国造就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截至2023年,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已超过1890万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在基础教育规模拓展和教师队伍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教师培养规模大幅增加,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有了显著改变,整体素质不断增强,不仅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的人口规模巨大,伴随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的迅猛扩张,当前的教师队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大和特别复杂的群体——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类型非常多样,结构又特别复杂,而且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对教师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战略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普遍的现实需求。面对如此庞大而又类型复杂的教师群体,如何整体性推动高质量教师培养,使整个教师队伍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重任。

当前,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队伍在结构方面还不尽合理,二是教师队伍在整体质量方面还需要提升。

从教师队伍的结构而言,高质量教师的分布非常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和乡村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还缺少艺术、体育、综合等学科的教师,因而对部分学科教师的数量仍然有迫切需求。此外,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难以满足幼儿园快速增长的实际需求,乡村幼儿园合格教师的供给严重不足,高质量教师更是严重缺乏。因此,如何为这些地区中小学的紧缺学科和乡村幼儿园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教师,显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质量方面而言,要大力推进教师培养院校全面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整体转变教师培养方式,着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近20年来,各教师培养院校不断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教育实践+能力训练”,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然而由于我国教师培养的传统惯性和发展状况,教师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创新型教师培养体系还很不健全,亟须从培养知识型、能力型教师转向培养创新型教师,探索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方式,切实增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供给能力。

    高质量教师培养创新之路

    中国教师报:您刚才谈到,全面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艰巨性的复杂工程,难度很大,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其中,以教师教育为主责主业的师范大学承担着最为重要的使命,师范大学应该如何利用其自身优势,在培养高质量师范生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陈时见: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在我国教师培养体系中承担着主体作用,可以说是教师培养的核心力量。从教师队伍的供给而言,虽然全国有200多所师范院校和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但高质量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的规模相对较小,高质量教师的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师范大学对于当前我国高质量教师培养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现实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质量师资供给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师范大学理应担当起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新使命。

一方面,师范大学需要稳定和扩大教师培养规模,保障高质量教师的有效供给。既然师范大学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核心力量,那么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规模是高质量教师来源的重要保障。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传统稳定或者扩大教师培养规模呢?客观上讲,长期以来,师范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不仅师范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较低,而且师范大学的经费投入偏低,从而影响师范大学对于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师范大学大幅度扩展非师范专业,缩小师范专业的招生人数,朝着综合性大学的方向阔步前行;部分师范大学强力推进理工科特色优势建设,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客观上受到较为严重的削弱——不仅体现在教师培养的规模上,而且体现在教师教育改革动力和人才队伍建设上。因此,国家需要对师范大学给予更多的重视、支持和引导,而师范大学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培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并作出创新的贡献。

另一方面,师范大学应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在高质量教师培养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由于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高质量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的教师专业标准,还要具备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能只是局限于习得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还要形成基于反思和研究的教育智慧。

培养高质量教师首先要树立教师培养新理念。师范大学的教师培养虽然要着力提升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为教师职后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不能只管教师职前阶段,还必须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学习提供学习保障。因此,高质量教师不仅要立足专业化的培养过程,而且要基于一体化的学习体系,着重培养教师的从教信念和学习能力。其次,要构筑教师培养新生态。高质量教育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政治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和技术素养等核心素养,而且要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师观,在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根本突破。因此,既要全面提升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又要整体提升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培养目标既要破除知识本位的传统又要避免能力本位的局限,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更多注重创新素养,并以创新素养为核心进行目标重构,将自主性、探究性、反思性、创造性等要素融入目标体系。

中国教师报:随着“国优计划”的出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加入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的队伍,您认为他们的加入对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何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如何在培养高质量教师方面发挥其优势和作出积极的贡献?

陈时见: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提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推进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诸多教育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对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教师教育,但开展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无论参与教师教育的高校数量还是教师教育的培养规模都非常有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还停留在自由松散的发展阶段。“国优计划”的实施体现了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国家意志,是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制度性安排,可以带动更多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从而扩大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院校规模和教师培养规模,提升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因此,这项计划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新突破,是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标识。

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为何有利于高质量教师培养?首先,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可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层次结构和学源结构,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标准和质量。其次,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可以创新教师培养新模式,特别是将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教育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进行实质性结合和互动,从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师范性”与“学术性”脱节的现实问题,真正为新时代中小学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再次,“国优计划”对培养科学教师给予高度重视,首批试点主要面向理工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这既是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又是落实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总之,“国优计划”对于高质量教师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应当充分发挥其生源优势、学术优势、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资源,在高质量教师培养方面探索新模式、寻找新路径,为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教师报:您一直倡导构建教师职前职后统整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但不少师范院校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两张皮”现象,如何真正完善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功能整合,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方面,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陈时见:高质量教师培养需要重塑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特别是要处理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关系,也就是要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因为原有补偿型的教师职后培训教育体系已被破除甚至不复存在,基础教育广大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在高等院校教师职后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但实际上,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仅导致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脱节,而且严重影响教师职后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构建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统整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为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持续不断的专业支持,是摆在我们面前并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由于教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群体,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职前教育,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职后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重构教师职前职后相统整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新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范式的重大转变,涉及教师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治理和文化等要素的变革性重组,其目的在于为高质量教师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制度保障。建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就是强调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之间持续而有效的衔接,从而把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支持体系。

首先,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升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吸引力,鼓励优秀青少年学子主动选择师范专业,有效提升师范专业的生源质量,从而把好高质量教师培养的入口关。其次,要科学规划并精准落实教师培养的规模、结构和效益,大幅度提高高等院校师范专业的拨款标准,加大师范专业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把好高质量教师培养的过程关。最后,要深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格局,重点建设高质量教师发展基地,为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建构连续性的目标体系、层级式的课程结构、创新型的培养机制与整合化的保障系统,打通高质量教师一体化培养的通道,有效提升教师职后教育质量,从而把好高质量教师培养的发展关。

总之,高质量教师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基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和教育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重构高质量教师教育新体系,创新高质量教师培养新机制。

    ————————

 陈时见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西南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会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4月17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