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纵横谈

为教师减负需要更多实招

发布时间:2024-05-06 作者:叶金福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明确,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责任人,理应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但事实上,各种非教育教学任务屡屡进校园。比如,迎接各项检查、动员家长打疫苗、代收家长人身意外保险费、催缴水电费、强制关注公众号、转发点赞等。中小学教师已被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任务所烦、所困、所累。

让中小学教师承担非教育教学任务,会产生诸多不良后果。比如会挤压教学时间,分散教师精力。过多非教育教学任务会影响家校关系,不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而且繁重的非教育教学任务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滋生新的形式主义。可见,让中小学教师承担非教育教学任务,弊大于利。

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各地也相继出台“减负”措施,但大多停留于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要遏制非教育教学任务进校园,切实为中小学教师“减负”,还需要有更多实招。

首先,完善学校非教育教学任务准入机制。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非教育教学任务“黑名单”,通过“黑名单”机制把非教育教学任务阻挡在校园之外;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进行全面清查,该清退的清退,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

其次,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教师“减负”清单内容,增强可操作性,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和学校拒绝非教育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

最后,建立健全投诉机制。相关部门要设立投诉专线,增设网络投诉渠道,保证教师被安排非教育教学任务时有正规且畅通的渠道提出意见,切实为学校和教师维护正当权益撑腰。

此外,还要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纳入各级督导、督查范畴,定期对各级党政机关和学校落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相关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党政机关和学校严肃问责。

当相关部门拿出更多实招,综合施治,才能有效遏制非教育教学任务进校园,让更多中小学教师从繁重的非教育教学任务中走出来,回归教书育人主业。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08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