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研究中心主办,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的“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第五届砥石论坛在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举行,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如何赋能教师成长并转化为育人成果等进行了研讨交流。本报记者对会议成果进行了梳理——
————————————————
“数字教育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不可或缺的21世纪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等。教师是这场教育转型的骨干力量,也是数字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日前,在“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第五届砥石论坛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潘思纳如是说。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不断深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22年11月,教育部专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具有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并规避其中可能隐藏的风险,已经成为以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议题。
破解“不可能三角”——技术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
对于区县教师研训部门而言,他们承担着推进教师群体性发展的任务,常常面临两难的境地。
国家级教师培训管理者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表示,“高质量”“大规模”“低成本”是教师研训工作者追求的三个基本维度,“但是,既要发展教师的实践智慧,规模要大,又不能成本太高,我们称之为‘不可能三角’”。
怎么办?“技术恰恰可以破解质量、规模、成本的不可能——本来不可能,因为技术的介入变成可能。”闫寒冰说,“我们现在对于教师发展的追求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力本位之上的大规模精准研训。这就是技术之于教师发展的价值。”
以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为例,该区拥有3.71万名教师,是深圳市10个区当中教育体量最大的一个区。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教师数量,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师研训?
龙岗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肖红春介绍,他们的办法是通过打造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区域共享平台,重构互联共享的教师发展生态。这其中,“五课三平台”——依托于直播平台、课程超市、继教网APP这三大数字资源平台的“面授课”“直播课”“慕课”“瞬课”“听课”五大课程形态,为区域教师提供充足而便利的数字资源。
比如慕课,这类课每课时长15分钟左右,重在运用绿幕技术、场景化技术深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目前已有共计6500余集作品纳入龙岗课程超市。而“瞬课”则被称为“龙岗版抖音”,这类课时长1分钟左右,重在通过场景融入提供方法、解决小问题,主打“爽、快、妙”。
“我们通过功能层的开发、应用层的支持以及技术的保障,为区域教师提供支持,激发教师群体和个人的成长,最终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肖红春说。
在重庆市渝中区,该区结合教师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的大数据分析,设计开发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为主的专家培训课程,遴选、征集区域校际优秀课程、案例,形成数字资源超市,利用区校一体化选课平台,实现校培、区培、市培和国培的菜单式管理。同时,以数字赋能教研管理,实现申报、审核、考勤、过程、评价、统计分析等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为教研工作的精准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秉持‘价值对齐’理念,探索以技术赋能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必答题。”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宋文君说。
从经验走向实证——以数字技术提升教师获得感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他们更关心的问题是:数字技术究竟可以为教师带来什么?
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以数字技术赋能课堂、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是上海市闵行区新一轮教育数字化转型目标,近年来,闵行区教育学院一直在探索以数据赋能教师精准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传统的教师教学决策有几个特点,第一,它是基于经验的理性思考,但是经验有好坏之分,所以它有不确定性;第二,教师大多是根据经验与直觉判断采取一个相对合理的决策行动;第三,教学行为缺少有力的证据支撑。”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朱靖说。
但是在数字时代,一切发生了变化。以“闵智作业”这一产品为例,该区学校利用这一应用开展作业设计的教研活动,有效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和单元作业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对作业难度、作业时间、作业效度等的分析,驱动作业品质提升。
“以数据为支撑,重点帮助教师提升‘问题的感知、问题的判断、问题的解决’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朱靖说,“更加多元、更多维度数据的记录、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对真实的学生学习状况以及教学问题,为教师教学决策和改进提供证据支撑。”
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师的获得感,不仅仅是城市教师的福利。对地处东海之滨、乡村教师众多的山东省荣成市而言,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乡村教师育人质量是近年来当地摸索出的一条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引进希沃教学软件、精教智学平台、云痕系统等打造学校应用特色,同时开发本土的教研平台,荣成市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教师从“经验式”教研走向“实证式”教研。
比如,确定教研主题后,荣成各学校教研组对连续性、差异性等数据进行解读,发现问题、剖析原因、靶向施策,最后改进教学。这样的螺旋上升,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准教研。
“数据驱动引领教师主动研训,有效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动力,通过分析数据、单元统领、优化设计、诊断改进、评价引领的实证教学实践研究,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增强,专业素养有所提升。”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于昌信说。
在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饶英看来,“智能化时代,教师没有数字化思维会举步维艰,同时我始终认为应用是王道,教师必须大胆去用——只要你开始用起来了,就会慢慢上路”。
闫寒冰同样表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原则之一就是“应用驱动”——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线索来撬动和牵引教师的数智技术应用与数字素养提升。
重庆市江北区正是秉持“应用为王”的思路,致力于开发更适合教师使用的信息化产品。
“比如我们发现教师更习惯于使用手机学习以后,很快就推出了一个‘码上研训’的小程序;在听评课的实践中发现评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强,于是推出了基于大数据的课程管理观察系统;觉察到一线教师普遍使用腾讯会议,于是把它嵌入到研训平台——这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因时制宜想出的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重庆市江北区教委主任李四川介绍说。
理解技术,善用技术——直面数字时代的挑战
尽管数字技术为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需保持警醒。在肖红春看来,随着数字时代时空的拓展、空间的拓展、边界的模糊,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身处数字时代,数据主义、数据崇拜往往会遮蔽我们对人的一种主体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刚提醒我们,“要懂得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数据不是万能的。”
比如,当今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但闫寒冰表示,应正视大模型在赋能育人模式变革中对教师的挑战——尽量避免“垃圾进、垃圾出”“幻觉出、误导深”“今天记、明天忘”“有成果、无成长”。
“大模型‘非常自信’,不管你问什么它都能很快给出一篇答案,而且逻辑很清楚,但其实很可能离题万里。如果我们不去判断的话,你就会产生‘幻觉’,被它误导了,所以本体知识非常重要。”闫寒冰举例说,“当学生用了大模型后可能他的作品会好很多,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成长,这也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曹刚还进一步提出,数字时代的教师面临着几大挑战。比如,在数据化社会,师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面对面的师生关系;许多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人工智能完全可以替代;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责任也需要相应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需要拥有更多跨学科知识。
不过,曹刚同样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不会是一个好老师,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大数据能够给我们带来理性思维,但’爱’永远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核心。”
在宋文君看来,教师面临的挑战除了教育技术规模化应用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技术伦理风险之外,还有技术设备更新滞后、智能环境建设成本高昂、教师数字素养及应用能力欠缺、数字化融合应用的深度研究不足等“实然困境”。
“唯有真正理解技术,善用技术,我们才能把握住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宋文君说。
在第五届砥石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实践现场——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国兴小学,教师任建涛与学校AI小助手社团课程班的学生带来了一场“AI小助手赋能作文修改”的语文课堂实践。与会者围绕“生成式AI在新村国兴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展开讨论,不仅凸显了作为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应有的实验精神和示范特性,更引发了与会者深深的思考——诸如学生应该用生成式AI吗,限度和边界感如何设定等。
“为了应对挑战,当务之急是实现创新教学法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潘思纳说。而在闫寒冰看来,教师需要找到数字时代“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点,“面向数字时代,人类社会或将跨进新一轮变革的门槛,教师发展要不忘初心,也要应时跟随”。
《中国教师报》2024年05月22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