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10年来,天津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担当作为,持续深化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区域、学校和干部教师间的协同合作,着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作,打造三地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区域协作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机制。过去10年,天津市始终坚持指导有条件的区域、学校积极参与并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强化三地基础教育交流合作。天津滨海新区等7个区与北京丰台等4个区签署8项合作框架协议,天津东丽、和平等8个区与河北石家庄、承德、邯郸等5个市签署11项合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基础教育合作、学校结对共建、干部教师培训交流、国际交流合作、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等。
学校共建,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资源共建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10年,天津市鼓励优质中小学与河北省学校合作办学,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到天津办学,促进三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是建设学校联盟。天津武清40所学校与北京33所学校、河北28所学校开展合作,成立“通武廊”幼教联盟,为三地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二是深化与雄安新区中小学(幼儿园)合作。2019年,天津市第一中学与雄县第一高级中学签订对口援助协议;2023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学雄安校区举行揭牌仪式,并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拓展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学生交流等合作项目。
三是引进北京优质资源合作办学。主动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市十一学校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天津实验学校等一批学校建成投入使用。
四是主动做好京冀来津落户企业员工和人才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保障。出台京籍中小学生随迁在津就读政策,为转入滨海新区、宝坻区中小学校的随迁京籍中小学生,提供可将学籍保留在北京市原就读学校的便利,并由天津接收学校为其建立电子学业档案。
教师交流,锻造教育家型教师队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10年,三地持续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交流机制,着力提升中小学干部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通过举办京津冀中小学校长研修班,选派中小学、幼儿园干部教师交流挂职、培养培训,共享育人经验;组织开展河北省骨干校长教师在津跟岗研修活动,在天津和平区、河西区、南开区精选8所教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效显著的中小学(幼儿园)作为研修基地,以导师带教方式为河北省50名骨干校长教师在津开展两周跟岗研修,分阶段完成研修计划制订、实地观摩体验、教学及管理实践研修、研修总结评估四项培训任务。
教研支撑,协力建设三地教研共同体。高质量教研是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过去10年,三地坚持联合教研,采取同课异构、微论坛、经验交流等形式,高频开展教研互动,着力提升三地中小学教学质量。天津市制订了《关于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工作的工作方案》,持续推进三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专业支持项目,连续三年召开“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专业支持项目”专题研讨会,促进了三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推动了三地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同时,联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和河北教研部门,采取课例观摩、工作坊等方式,共同举办普通高中语文、历史等学科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研修活动;围绕普通高中新教材使用、教研机制与方式转型等重点工作,扎实开展京津冀三地网络教研协作活动。
经过三地持续努力,目前京津冀基本形成了同向同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局面。但与中央要求、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相比,在协同发展机制搭建、重大标志性成果产出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站在10周年这个重要节点,天津市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牵引,认真谋划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举措、合作重点和实施路径,抓好优质学校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优秀教学成果推广、优秀教师互派交流和教研共同体建设,不断提升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水平,携手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京津同城化发展。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