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学习能不能讲竞争?5月25日,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大儒心理、朗心心理主办的第三届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等嘉宾就此展开探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成长环境的不断变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因过度竞争导致的焦虑、抑郁、厌学等问题日益普遍。
顾明远认为,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学习要友爱合作、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这样将来到社会上才有竞争的实力。“竞争是到社会上竞争,不是在学习时竞争。竞争时‘只能我好、不能你好’,这就会使人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不良的后果。”
“学习一定会有竞争。”北师大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边玉芳认为,“顾明远先生说学习不能讲竞争,我觉得是不能恶意竞争,即使是竞争也应是一种积极的竞争,而不是不择手段的竞争。”
“竞争可能是人的天性。”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教授李玮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不是竞争本身的问题,而是现在的竞争文化出了问题,因为它太强调竞争的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距。
对此,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深有同感。在跟青少年打交道时,她发现许多孩子心理有问题。“他们的痛点在评价,如果孩子不是竞争的优胜者,就会被认为是很糟糕的,然后父母、老师、学校,甚至连同学对他的评价也是这样的。”
如何让孩子避免过度竞争、促进有效合作,与会嘉宾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顾明远认为,要从观念转变和制度设计两方面着手。
“教师也好,家长也好,尤其是地方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既要培养高精尖杰出人才,又要培养大国工匠、现代农民。教育要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顾明远表示,“负担减轻了,学习效率会提高,学习成绩会提升,学生会享受到学习的愉快、童年的幸福。同时,也有时间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有利于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顾明远表示,要加强科学的制度设计:要大力推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教师和家长都要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对孩子的健康负起责任来,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的孩子能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顾明远说。
“竞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动机,但它只是一个外部动机。真正要让孩子更好地学习,一定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边玉芳进一步表示,“跟与他人竞争相比,我们更希望每个人跟自己比,激发自己内在的兴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向更好的自己发展。”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高竞争和高合作的学习氛围对不同群体的作用并不一样。
基于此,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认为:“合作也好,竞争也好,实际上不同个体是有不同需求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适度、合理的竞争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过,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抗挫力的培养。此外,有时候孩子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家长影响,所以需要对家长进行观念上的引导。”
对于过度竞争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李玮则认为,一是应该从教育文化和竞争文化方面入手解决,要让孩子知道人生肯定是要竞争的,但是不要对竞争的结果那么在意。二是高考指挥棒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竞争也是一种空谈。三是有调查说30%的青少年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李玮觉得不必过于焦虑,因为这可能是一种过渡状态,就像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烧一样,可能这个阶段30%的青少年有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干预后就变少了。
“当然,我觉得我们需要一个健全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系统。心理健康问题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会长期存在,需要健全预防机制和治疗机制。我们应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行业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李玮说。
据悉,位于四川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就倡导低竞争的“五指理论”。“每个学生就像手指一样,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五个手指之间不需要讲竞争,各自努力就行,只要找准位置,天生我材必有用。”该校党委书记康永邦表示,“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多运动、多劳动、多阅读、多交流沟通、多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习只跟自己比,不要跟别人比。”为了贯彻这些理念,该校每个学生每天校内锻炼时间达到3小时,全校有829张乒乓球桌、136个篮球架。“我们希望每个学生身体好、情商高、学习能力强。”康永邦说。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