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术漫游·成尚荣③

用探求去构造“自然实景”

发布时间:2024-06-04 作者:成尚荣 来源:中国教师报

19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出版了一本重达200磅(90公斤)的书《美洲鸟类》,只印了170本。作家杨照在《什么样的书那么贵》这篇文章中,曾有这样的记叙,“奥杜邦坚持他画的鸟要跟大自然里的实物一样大,而且笔法细腻、色彩鲜艳、身态灵动,更重要的,几乎每一幅都有观者可以想象的故事呼之欲出”。看来,书之重,不只在于分量,更在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探求欲。

杨照在文章中提到奥杜邦画的北美仿声鸟:“在开满黄花的树枝间藏着一个鸟巢,几只惊惶跃起的仿生鸟绕着鸟巢飞,仔细一看,原来是它们的巢里钻进了一条响尾蛇,蛇的尾巴隐现在花叶间。响尾蛇张着大嘴对准一只小鸟,其他的鸟又惊又怕,其中一只从后面靠近响尾蛇,用它尖硬的小喙正准备啄向响尾蛇凸大的眼睛!”

“后来其他北美动物学家观察研究发现,响尾蛇其实不会爬树,更不会以仿生鸟作为吞噬对象。”

确实,奥杜邦画的不是大自然实景,而是以仿生鸟和响尾蛇为角色,在画面上创造的一个虚构故事。

我被这幅画和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感动的不只是这幅画之重、之美、之奇,也不只是那只小鸟在善良驱使下的无惧,而是在自然实景与虚构故事之间所彰显出来的动物学家的探究精神,因探究而发现,因发现而匡正真实。

这是两种感动价值:画作的艺术价值和科学家的求真价值。这两种价值在当下教育中都比较欠缺,我们都需要培养和弘扬。这样教育才是完整的,学生的心智才是健全的。我前几篇文章侧重于兴趣、好奇、想象的讨论,这次我要估量探求的价值。从某种角度看,兴趣、好奇、想象更多是在理念上,而探求更多是在实践上,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有兴趣、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要将兴趣、好奇、想象力通过探求去转化、落实,用行动去实现,否则可能只是空想,只会坐而论道,而不会起而行之。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最短的距离是行动,最大的力量是“做”的力量。再从关系看,探求是兴趣、好奇、想象的综合体,聚焦于探求会带动兴趣、好奇和想象的激发,让兴趣、好奇、想象在探求上“发酵”,进而发光发亮。

我们可以就探求内涵进行剖析:探求是以求知欲为基础、以探求为主要方式进行深度体验,以发现为目的,用探求驱动创新。要进行探求首先要有探求欲。探求欲是一种渴望,渴望发现,渴望改变。渴望常与质疑联系在一起。如果对仿生鸟与响尾蛇的关系没有怀疑,误以为这是动物界的真实情况,就不会去探寻一番。没有探求欲望的人是不会去创新的。

探求欲是一种求知欲。“知识就是力量”说得过于绝对了,但绝不能否认知识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知识和技能的和谐、记忆力的增强、创造力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取决于知识的状态,是把它们像死的货物一样堆放在脑子里呢,还是使它们活起来,处在经常的运动之中,也就是说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这有两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下,儿童越来越聪颖和机敏,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试想,没有响尾蛇不会爬树更不会以仿生鸟为吞噬对象的知识,动物学家又怎能给出“虚拟故事”的结论?探求要以知识为基础,在探求中让知识活起来,活的知识才是智慧。

探求要以探究为主要方式。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方式,说到底是一种育人方式。课程改革20多年来,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为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之一,可见学习方式变革在于实践育人理念与原则,这关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学习要针对问题、提出假设、经历过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验证,继而再进入下个阶段。其实,我们也可以先跳脱这样的模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更自在地去探究;探究中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有深度体验。这是一个真刀真枪的过程,考验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态度、求真精神。

探求最终在于有新发现,从新发现走向新创造。若此,好奇、想象都在探求中成为事实,兴趣也因此进一步发展。当然,也许兴趣、好奇、想象还不能真正实现,这也没关系,这一过程总有一天会变成“自然实景”,创新素养定会不断萌发和生长。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