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课堂上面对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教师有时措手不及,还需要加强理论与操作的学习”“目前能够就业的只有A类学生,如何让B、C类学生有相应的岗位”……室外的雨一会密一会停,而在福建省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一间会议室内,副校长王秀丽与专家的汇报有条不紊进行着。
针对王秀丽的讲述和学校提供的课题申报材料,江苏省南京市教科所教育研究室主任王飞、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洪超一一进行点评,并对课题申报材料从主题提炼到语言表述再到研究价值给予系统的梳理和指导。
“为我们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下了一场‘及时雨’。”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文强说。
这是5月30日至31日,福建省教科所在霞浦教科研基地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共设霞浦县第一中学、第四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4个会场,来自福建省各教科研基地的教师、教研员聚焦科研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科研赋能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科研赋能县域城乡学校教师成长三个话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福建省教科所在全省各地建立了“纵横贯通、内外一体、各方联动”的教科研基地,11年来逐步探索形成与县(市、区)、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发展4种模式,包含近100个教科研基地校,立项专项课题1311项,最大限度激发了基层教育科学研究潜力。
霞浦县曾是一个教科研薄弱县,2015年成为福建省教科研基地,2021年继续成为第三轮省教科研基地。其中,霞浦第一中学、第四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11所学校成为省教科研基地校。“我们依托县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同时,组建名师(学科)工作室37个,并给予年度考核评价和必要的经费保障。”霞浦县教育局局长杨马杰说,“借助教科研基地校进行城乡结对,促进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
多形态的教科研基地、多方式的交流形式、多层面的资源整合,福建省教科所借助教科研基地让典型案例、优秀成果在省域内流动起来,在搭建展示分享舞台的同时,让更多优秀的学校、教师被看见。
在霞浦县第四小学会场,福州市华侨小学教师林见平为与会者带来五年级《手指》一课,她通过创设“幽默小主持”选拔赛的学习情境,围绕五个手指不同姿态和作用开展教学,一系列学习活动既让学生了解手指的特点,又感受到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节课也是省级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典型课例。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提升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效率需要教科研助力,但如何助力?教科研方法如何助力新课标在课堂落地?”福建省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榕针对一线教学中课题是课题、课堂是课堂两者不能有效融合的现实问题,在活动设计时要求教师的展示课既是课题成果,也是课题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同时,邀请专家结合课堂展示进行讲座和研讨。
针对教师展示的系列语文课,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赵舒妮带来《基于教学切片分析的小学语文课例循证研究》的主题讲座,讲座中她聚焦林见平执教的《手指》一课,展示观课后的切片诊断,深入浅出地让参会教师明白循证研究的概念和操作方法,引领教师在“循什么”和“怎样循”的问题引领下走进循证教学。
“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化?这样的活动设计让教师把课题研究当作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不是想起来就研究一下,要深入课堂观察、提炼典型案例,将多种案例提炼成总结性论文,再用学生的课堂表现、成绩提高展示研究效果。”郭少榕说:“这样才能培育出成果,用成果评价自己的课题,然后再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来自各区县的教师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特色,通过课堂展示与专家点评,展现了教科研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还促进了校际的交流。”霞浦县第四小学校长张仁榜说,“我们将继续发挥教科研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随着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公布,全国各地越来越重视教学成果的培育,如何找准选题、怎样培育、如何提炼……这些在一线还存在问题与困惑。为此,活动上王飞结合江苏省教学成果培育作了专题报告,让与会者找到成果培育的方法和动力。
“立足一线需求、把握问题导向,4个会场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创新学习的新方式、科研成果的新推广、教研组织的新建构、教育教学成果的新引领、人工智慧赋能的新武器,大家一次又一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济贤说,“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优质的科研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疑难杂症’,进而开出教育教学整体提升的‘良方’。”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