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所思

思政课教师的“阿勒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4-06-12 作者:刘 强 张秋辉 来源:中国教师报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很治愈、很温暖。让我心驰神往的不仅是阿勒泰的自然风光和人情风土,还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展现出来的生命力和精气神,或者称之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信仰。好的文艺作品通常会以批判性的目光审视现实的境况,探索人性和社会深处的奥秘所在。这种批判性的勇气和睿智值得思政工作者借鉴。每个人的心里都驻着一个世外桃源。欣赏完这部作品,我不禁想问:思政人的“阿勒泰”在哪里?

永葆朴素的粗粝,让思政课更有生命力。新课程施行以来,有些思政课“美颜”“精修”“滤镜”越来越多,套路化、程式化的装扮痕迹越来越重,而忽略了思政课质朴、天然、蓬勃的本质。《我的阿勒泰》的创作者果断告别了商业化的背景和绿幕,走进了黄沙戈壁和广袤草原,侧耳倾听哈萨克族人民的心声,它对阿勒泰的生活没有美化,而是以“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高云淡现性情”的自然风光讲述中国故事。而简单、纯粹与质朴的思政课就是最美的思政课,更能完整而真实地拥抱青少年的灵魂。一堂好课要做到不刻意、不矫饰。思政课教学无论改进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坚守一些最质朴的东西,古老的精神、真诚的情感、人民的心声、天然的环境。用最朴素的内容和方法培养青少年最朴素的情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重要的东西讲出来。质朴的思政课让人更能沉浸式领略道德法治之美、思想理论之魅,那种明净纯粹的生命力也得以跃然而出。

揭开神秘的面纱,让思政课更有穿透力。提起少数民族,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固定的文化符号,但这些文化符号多数是浅层次的,甚至是想当然的,比如人们可能会认为蒙古族的住处皆是草原。少数民族因其内部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很难被清楚地看见,成为人们心中遥远、模糊又神秘的存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揭开了哈萨克族、蒙古族人们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借助汉族女孩李文秀的眼睛清楚地看见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是一堂鲜活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政大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言,思政课所承载的内容有许多是遥远、模糊而又神秘的存在。思政课教学的艰难性导致它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我们并不缺乏好的故事,而是缺乏发现好故事的慧眼和运用好故事的能力。好的思政课要能提供“李文秀般的双眼”,不断提高穿透力,让青少年更清楚地看见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奋斗轨迹和独特贡献,在看见中热爱,在看见中相信。

挖掘泥土里的哲学,让思政课更有影响力。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许多哲理的思考。这些人生感悟不是书本抄来的心灵鸡汤,而是让日常生活的细节显现说理的力量,是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哲学,因此更能打动人、影响人。比如,面对孩子的追求,朝戈奶奶提供了“家里练不出千里马,盆里栽不出万年松”的睿智见解。面对文化的差异,张凤侠给出了“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能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的相处原则。思政课所承载和展现的内容,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不能浮于表面。呈现轰轰烈烈的宏大主题不难,剖析人生发展的个体困境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搭建起个体与整体对话的精神桥梁,让青少年在面对平淡日常、经历人生之困时,能够迸发出打破桎梏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和生命中那些更为恒久的意义与价值,让最平淡的日常散发出最深长的意味。

微言大义,醍醐灌顶,所有哲学都提倡交流、讲述,并想要被倾听。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往往能赋予人面对现实的力量和迎战困难的底气。最能动人心、最让人难忘的思政课教学环节,莫过于真实、真诚地探讨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坚持从现实的泥土中挖掘哲学智慧,把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灵感来源和行动方案,不断提升思政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脚下所站立的地方,也都有所向往的诗和远方。正如李娟为新版《阿勒泰的角落》写的寄语:“我们都向往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栖身小小的角落。”教育是一项连通小小角落和广阔世界的事业,今天思政课教师的“阿勒泰”、思政课教师的“远方”就是脚下所站立的课堂。它需要我们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