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见

我为“公开课”辩护

发布时间:2024-06-12 作者:张范辉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上课铃响,教师的一声“上课”,便开启了一堂课的学习之旅。这大概是每个人上学期间最熟悉的口令,也是共同的记忆。

教师之于“课堂”则有另一番感受。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和生产着属于自己的产品——课例,正所谓“说起一节课,想起一个人”。每一个课例都携带着教师的个人之思、原创之见和风格魅力。有些课例甚至会让学生终生难忘,让学生从喜欢一个人走向爱上一门课,从而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每一堂课都是公开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向学生授课的场景发生在每一间教室或场馆中,所不同的大概就是班上学生的人数多少、教师组织的活动是否精当、教学过程是否精彩。教学是一种公开行为,每堂课都是公开课。如果把课堂搬到互联网上,二维码一扫就可以进入课堂,那么公开的程度就会更大。

既然每堂课都是公开课,那么由教研部门或学校组织的更大范围的教学活动则应称为“研究课”,即把一段教学时空作为一个案例,同行依据课标、素材和师生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这么一想,听课评课可以称为观课议课、研课辩课,研究形成的理解、达成的共识、获得的成果可以迁移到其他教学活动,以达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益的目的。

最近有人就“公开课”这一形式提出质疑,大概是因为执教教师为了追求更为理想的教学和展示效果,以一个团队集体研究的形式就同一素材让一位教师多次“试教”,最终成型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展演成分,认为这样的准备过程不同于常态化备课,带有“表演性和非常态性”,公开课一结束,教师又回归日常教学了。

道理需要辨析,认识来自实践。其实,一节课打磨与展示的过程,是教研组团队对学科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更为深入的过程,是一位青年教师博采众长、深思笃行的过程。所谓的“试教”同样是精心备课上课的过程,目的是获得更为丰富的生成,促进自己对执教内容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因此,每一次“试教”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在研课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内容分析解构、课堂环节设计建构、理解学生解读精准的经验是具有迁移作用的,教研的意义就是从理解一节课逐渐走向理解一门课。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教师日复一日在自我理解的“学科枯井”中,如何能看见井外的精彩?

也许有人会质疑公开课上教师的“秀”。在我看来,课堂上教师“能秀善秀”是学生“向师”的基础。曾听闻胸有千壑的优秀人才却无法胜任教师岗位,腹有诗书的学霸在众人面前却倒不出墨水,究其原因大概是性格使然,内向而不外秀。“秀”是教师职业固有属性,对于更大范围的研究课,说是表演不如说是展现,展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风格思想、个性魅力,同样的教学时空,学生也在“秀”,秀出独特、创造和精彩。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定法”意味着解读具有原创性、行为具有自主性,“我的课堂我做主”;“贵在得法”意味着教学具有原则性、实施具有科学性。即便是“艺术”的课堂教学也是需要章法的,并非信马由缰。比如,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特殊方法可能很巧妙,但巧妙的方法可能对于这一道题是有用的,但对于另一道题则是行不通的。因此数学的学习与感悟必然从特殊走向一般,从一题走向一类,体悟通理通法、感悟本质方法,这就需要教学“贵在得法”,要明晰教材编者意图,在尊重与激发儿童的个性化与再创造的同时,引领儿童获得一般的方法,走向严谨的表达,进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因此,教研部门组织教学研究活动和职称评审需要教师提供课例是具有合理性的。通过这样的制度设计,促进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展现教师具有深度的原创教学设计,从而让优秀教师的示范性得以彰显。只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面对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知识内容的急剧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一延续百年的制度在愈发先进的科技面前,如何得以变革,就是在新时代需要追问的新话题了。

(作者单位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附属松江泗泾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2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