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支教不能成为“生意”
□ 戴先任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一段时间,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已经售罄。据媒体报道,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开展公益支教,能够让学生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实践活动证明,还可以为申请海外留学、评优评先提供相应证明。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一些公益支教活动却变形走样,打着公益的旗号售卖商业研学项目,把支教对象当成了“工具人”,把支教目的地变成了秀场。比如以大凉山为支教目的地的项目,一些研学机构大肆渲染大凉山里的“苦难”,给人以当地孩子需要“拯救”的错觉。实际上,大凉山今非昔比,早已脱贫的大凉山并非研学机构所宣传的穷苦模样,学校教育也越来越好。
研学机构“卖惨”,让人联想到此前一些“摆拍卖惨”“虚假营销”的大凉山网红“凉山孟阳”“凉山阿泽”,他们炮制“苦难”或是为了赚取流量,或是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研学机构“卖惨”则是将公益当成“生意”。两者伎俩不同但目的一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是消费、透支了社会爱心。
实际上,这种行为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大凉山等地区。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果,许多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摘帽”,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仍然把大凉山宣传成“穷苦”模样会给外界呈现大凉山仍然落后、深度贫困的景象,这是不实呈现,很可能把人们引入对农村的认识误区。如果因此让人们对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投资当地产业失去信心,则可能阻碍乡村振兴。再者,当一拨拨支教团来到大凉山,支教为假,“摆拍”为真,大凉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教益与帮助,反而耽误了时间、影响了学习,甚至学会了“表演”,既不利于当地孩子的成长、教育的发展,也让支教的学生学会了“作假”,更难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成长体验。
可见,这种不真诚的支教研学活动亟须规范,当地相关部门、学校要对孩子负责,严格把关,对此类假支教、真摆拍说不。高校也要对学生的公益支教经历进行严格审核,对那些走马观花的支教“镀金”行为尤其是摆拍造假的支教活动,不仅不能“加分”,还要给予惩戒。监管部门对研学机构要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研学机构规范运行。学生进行公益支教也需要抱有诚心、真心,不能有走过场的心理。一言以蔽之,不能让原本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支教成为有害社会的“摆拍造假”生意。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