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曾经流行这样一个观点:考前看学生,考后看父母。高考之后,家长如何“找门路”,在有些人看来比学生在考场上的发挥更重要。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填报志愿确实是一门学问。不过,如果家长和考生一味相信“找门路”,可能会为诈骗分子提供机会。2023年浙江温州一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提前锁定意向专业,此后打听到某教育培训机构掌握很多“内部资源”,包括“特长招生计划”并能“推荐入学”,家长支付10万元用于第一阶段申请入学资格的“活动费”。但最终,该家长不仅钱财被骗,还耽误了孩子原本的录取机会。两头受损的后果可能会让整个家庭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阴影之中。
每年高考前后,一些不法分子便蠢蠢欲动。为此,江苏无锡惠山区警方近日结合往年案例,梳理了针对高考的几种常见诈骗方式,包括打着“军校”招生幌子诈骗、以“特长生加分”诱骗、提前获知录取结果等。其实,这些诈骗方式并没有什么“含金量”。以军事院校或国防生“内部指标”骗术为例,事实是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不可能计划外扩招,更不会收取高额费用,也没有“预录”一说。只要家长了解这一常识,骗子也就无法得逞。看来,仅仅梳理针对高考的诈骗伎俩并予以“剧透”还远远不够。
针对高考的诈骗能够存在,固然存在骗子花言巧语的原因,却也暴露了职能部门针对诈骗的监管与惩戒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诈骗的最终目的是“有利可图”,因此相关部门在及时“剧透”诈骗伎俩的同时,还应加大监管与治理力度,既重视传统的群众举报方式,也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及大数据的优势,最大限度挤压种种高考骗术的立足之地,有效遏制高考诈骗的泛滥。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宣传力度,让不法之辈及所有蠢蠢欲动者认识到“莫行骗,行骗必被捉”,同时对诈骗分子进行重罚。此外,高校也应勇于担当,主动及时向社会、考生发布招生情况,这既是为考生负责,也是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负责。
围绕高考的诈骗行为存在也折射出考生和家长的相应需求。实事求是地说,确实有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志愿、录取比例与要求等知之甚少,至于“志愿填报指南”,因为只是列举了数据而缺乏分析,在许多家长看来只是“指难”。因此,着眼于服务考生和家长,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尤其是连续多年从事高三教学的教师、班主任,无论对招生要求的了解还是对填报志愿的把握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降低学生、家长落入骗局的几率。
在防治高考诈骗方面,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完善,比如高考前提醒家长不要盲目相信种种门路,也可以给考生上一堂防诈骗课,借助权威消息以及真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剑走偏锋”的危害。如此多方联动,才能织就一张密实的保护网。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芜湖县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