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于2014年9月成立,2018年,历下区将学校交由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管理,在双方合力高位引领下,学校坚守“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价值信仰,主要从五个方面推进工作。
相信文化,看见品牌。历山学校自合作办学以来,坚持文化先行、价值引领,坚持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用“专业、尊重、协作、卓越”的价值观武装、提升全体教职工;坚持历下区教体局“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用“看见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长每一个”的视角支持每一名历山学子成长。
学校坚定走文化立校的道路,倡导全体教师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同时阅读文化类书籍。截至目前,学校已为教师推荐《大学》《中庸》《中华经典十三讲》等10余本文化经典;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学校文化节,寓意“一群人、一件事、一起拼、一定赢”,同时举行团建活动,增强荣誉感和凝聚力。目前,全校上下已经充满“凡我在处,便是历山”的豪情。
相信课程,看见成长。学校科学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实现由“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根据新课标要求,学校对于基础性课程创新采用“立标、整合、分类、拓展”四位一体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基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关键能力品格为中心的社会性能力品格课程体系。
学校创新探索“学科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各学科根据新课标及核心素养研发各自的拓展课程体系,并制定精细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机制;着眼大课程建设,学校以项目制形式快速推进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五位一体”引桥衔接课程分别从课程、课堂、教研、育心、育人5个方面同时推进,学校一贯制衔接课程建设逐渐成熟;学校重视大科学教育观,一体化设计了新时代“科学+”综合课程体系,让每一个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学校构建了“心育+”课程体系,立足数据调研与现状分析,科学精准为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相信课改,看见成效。学校自2018年底开始探索“基于学生问题教+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课改模式,结合校情运用“一微三单”六步教学法落实课改理念。“六步”即自学生疑—循疑思教—合作解疑—探究质疑—拓展深疑—达标测疑,“一微三单”即微视频讲解+预学问题单+合作探究单+课堂达标单,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切实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着力改革此前的灌输式、一言堂、低效能的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质效不断提升,切实落实“双减”的基本要求。
学校持续推动课改模式升级,探索出“信息化环境下基于学生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运用“双自主”保驾护航。近年来,学校公开展示各类课改示范课1000余节。
通过课改的升级,学校看见了优质轻负,看见了绿色可持续提升,更看见了历山的变化。教师已经从“保姆型”转变为“科研型”“专家型”,学校教研已经形成纵深化研究机制,学生真正成为历山健全人格好少年。
相信创新,看见力量。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此前学校的管理效率不高,因此,学校持续完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既保证了职责明确,又能充分发挥每一层的管理积极性,形成了一贯制的合力,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积极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与模式,创新引入教育教学项目书管理制度,目标管理和契约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流。学校根据校情设计精细的年级项目书,项目负责人主导,成员职责明确,目标精准,路径明确,评价新颖,在追求成绩的同时更关注育人效果,确保教学不偏离育人的大方向。年级有总项目书,学科有子项目书,一致的目标催生极大的合力,加之高规格的签约仪式,让远大目标深入人心,切实做到了将学校的要求变成项目团队成员的内在追求。几年探索下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平均年龄虽不足30岁,但是已经创造出令人羡慕的成绩。学校还将项目化管理覆盖到各个方面,成立了13个项目组,实现了“事事成项目、人人有项目、项项有专家”的新管理生态,相关经验被10余所学校借鉴使用。
相信合作,看见未来。学校完善校家社工作制度,创新校家社合作方式,成立校家社协同教育委员会,提升协同育人质量,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重视家长学校的创建,扎实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完善问卷调查、数据反馈机制,构建适合学校的授课专家库,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荣获“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深化家校交流,全面开启校园开放日制度,切实做到真发现、真反馈、真改进、真齐心的目标;梳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难题,借力校家社协同教育委员会,为每一个问题或难题制定相应的解决路径和标准,提高效率,助力学校发展。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更加坚信。未来,历山学校将继续坚守“教育就是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