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校长周剑刚推开办公室的门,就看到地上有一封信。这是一名高三学生写来的信,信中直言,高三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依然过多,学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不足,与学校的“思悟课堂”理念背道而驰。建议老师能在课堂上进一步放手。
收到这封学生来信的那一刻,周剑便再次加固了一个认识:学生是课改最大的支持者。一路走来,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参与评课,让学生作为课堂改革的建设者,学校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努力。
课堂改革从来不是由A到B线性演进的,也不是“一试就灵”,一改革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周剑深知,改革不可能速成,它是渐变的,而非突变的。改革也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一定程度上说,坚持课改比启动课改更难。
尽管有困惑,有反复,但在周剑这里,问题才是课改的朋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可能避免在既有的困境中渐行渐远;只有不断发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去改造局限性,才能创造可能性;只有当变自身的局限性为可能性的时候,课改的道路才会更加广阔。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宝新在调研了该校的课改经验后认为,该校走出了一条理念开路、教研探路、范例引路的系统化课改之路,走出了一条专家引领、教师为本、学生主体的共同体协同改革之路,走出了一条跨学段、跨学科整体联动的“大课改”之路。这一评价很中肯。一所学校的领导团队只有站在更高处审视,才能走出这样的“大课改”之路。
9年来,思悟课堂经历了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教师教学实现了从“重知识”到“重素养”的转变,学生学习实现了从“重学会”到“重会学”的转变。一路走来,从思维导学到“5C课堂”,学校课堂改革的方向始终没变,那就是“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育”。如果说思维导学是思悟课堂深化的推进器,是解决教学难题的催化剂,那么5C课堂则是一座桥梁,连接了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鸿沟。在5C课堂上,教师成了编剧和导演角色,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显然这样更加开放的课堂释放了学生学习的创造之美。
5C课堂给教师带来诸多惊喜之外,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当课堂开放之后,来自学生的质疑、追问,教师是否能接得住,这既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是否敢于示弱的考验。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这可以作为5C课堂下教师直面挑战的态度。
“尽管我们在努力开放课堂,但一旦进入日常课堂,都会被枯燥的知识、严肃的答案所围困。”周剑说,“5C课堂让教和学更开放,我们也是在用5C课堂对冲那些还不敢放手的课堂,给学生拓展更大的自由度的同时,确保课改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变革是一项常变常新的旅程。周剑说,当下课堂改革新的拐点已经到了,那就是数字化时代,课堂教学必然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周剑坦言,他的团队已经准备好了!
这样的底气和勇气便来自课改的馈赠。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19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