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一课教学流程相对固定,一般都是先找一找、摸一摸来认识面,再揭示面积含义,随后创造单位测量面积。这种教学逻辑似乎很合理,但每次教学时总感觉还有些欠缺:为了揭示“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往往需要先认识面、提炼面积概念,花费5—8分钟之后再重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测量面积、认识单位等,情境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问题的驱动引领作用。
这一现象不由让我思考:《认识面积》一课教学流程只能是这样吗?能不能直接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测量中认识面积。
当提出这一设想后,质疑与反对声一片:没有面,哪儿来的面积?不归纳出面积的定义,怎么来测量面积?
为此,我进行了学情调研,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对于“面”都有认知,虽然不知道“面积”规范的意义表达,但也知道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既然能够感知面的大小,说明学生能够基本明确测量的目标,只是不清楚用什么测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能恰当地选择单位估测一些物体的面积,会进行测量;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形成量感。由此可知,在本课教学时,可借助实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面积即可,同时应突出测量本质,明确“面积的大小就是包含面积个数的多少”这一大概念。
有了学情调研和课标分析,对于如何重构这节课,我也有了更多的底气:既然学生的困惑点是不知道用什么测量,那不妨突出“测量”本质进行重构,由测量长度过渡到测量面积,感悟度量方法的一致性,即都是“以小量大”、数出单位数量,同时在测量的过程中,由浅入深自然感悟面积含义。
【教学片段】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测量有关。通过以前的学习,你都会测量什么?
(引导回顾测量线段时,用小线段来测量,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线段,就能得出大线段的长度)
不过,我们今天不测量长度,而要测量面。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 初识面积
“五一”劳动节期间,学校为二年级各班分发了责任田。小军和小明为谁班的责任田更大争论了起来。
他们争论的地的大小,指的是哪一部分?谁能来摸一摸?地的大小,指的就是这个图形里面的大小,我们把它叫作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2. 引入测量
你们认为这两块责任田,哪个面积更大一些?用什么方法比较?(观察法、重叠法等)
辨析:这些方面是否可行?(发现测量法最通用)
引导:之前量长度的时候,我们用小线段去量,要测量这样一个大面积,怎么办?(用小面积去测量大面积)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比较责任田面积大小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的是什么”和“怎么比”两个问题。学生在摸一摸中,初步感受面积就是面的大小,比的是面积。同时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大面积可以用小面积来测量,初步感受测量的一致性。
3. 用小面积测量
(1)小组合作:为了方便研究,1号责任田按一定的倍数缩小画在练习单上。
想一想,用来测量的小面积,可以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
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图形,先铺一铺、再数一数,测出1号责任田到底多大。
(2)全班交流:通过对比发现用正方形测量最合适,同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以小量大”的测量方法,感悟到所量的部分就是面积。
(3)统一单位:老师也测量了一下,但结果却是20个正方形,是怎么回事?(因为小正方形小)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揭示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认识平方厘米:刚才老师测量缩小版1号责任田的小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那缩小版责任田的面积是多少?(20平方厘米)为什么?(因为有20个1平方厘米)
猜:出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猜边长。
找:找出桌洞里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找出身边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面。
估:缩小版2号责任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通过“看、猜、找、说”,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在测量与估计过程中,初步感知面积大小就是所包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5)再识面积:用平方厘米你还能测量出哪些面积?(橡皮擦面、尺子面、课本封面、黑板面等)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稍大一些面积用平方厘米太小了,进而认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大小。
刚才课本封面、黑板面等都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如果将课本封面画出来,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图形的面积能测出来吗?
屏幕上还有一个图形,谁来测一下面积?(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图形测不出面积来)
刚才我们测了这么多面积,你认为到底什么是面积?引导归纳出面积定义。
刚才我们测量的缩小版的责任田是20平方厘米,其实真实责任田的面积是以平方米作单位的,都是20平方米。
随后师生沟通面积测量与长度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并进行相应练习。
【教学评析】
聚焦素养,助力经验积累。本节课,教师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活动中不断累积“标准统一”“以小量大”等测量经验;在“量一量、估一估、说一说”等活动中,感知如何通过单位的累加得到度量或估测的结果,如何根据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去测量等。
重构环节,实现自我感悟。本节课从实际执教效果来看,将面积意义概括放在面积测量之后,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反而通过测量学生能更深刻地感知量的是哪一部分,边和面有什么区别等;学习时从实际量“地的大小”到量练习纸上“面的大小”,再拓展到量物体表面、图形大小等,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提炼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非本质到本质的一个上升过程。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