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弦歌

三根教鞭

发布时间:2024-07-02 作者:邹水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竹片教鞭

爷爷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教师的,见证了中国教育新旧交替的伟大变革。自从我懂事起,爷爷就操着一口带有浓重乡下口音的普通话教我认字,还习惯性地挥舞着自制的黑乎乎的教鞭。

爷爷以前是私塾先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进行大规模扫盲运动,爷爷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江南的偏僻山村竹源村,所谓的学校就是村头那座保存相对完好的砖瓦建筑张姓祠堂,只有几十个学生、一个教师、两间教室、四个年级。到了60年代,爷爷还要给其他人上“冬学”——村里利用冬季相对空闲的时间组织成年人读书,有时还要上夜课——爷爷手里那根乌黑发亮的教鞭挥舞得更加铿锵有力了。

到了80年代,村里有段时间开展了“农民识字教育夜班”活动,教室就安排在我家大厅。20多个15至18岁的孩子坐在桌前,捧着国家发放的教材《农民识字课本》兴奋地大声朗读。声音不是很整齐,偶尔还有点乱糟糟,爷爷免不了要用上教鞭敲打桌子提醒他们,或是大声说道:“停,重来一遍!”

后来,政府为村里建了一座村小,学生数量由最初的五六十个发展到三四百个,教师也由一个增加到十几个。作为“元老”的爷爷,虽然已经退休,但时常会手握教鞭踱步到学校,或巡视一下课堂,或指导一下学生功课,或与年轻的教师聊聊天。

看着家乡的教育越来越好,爷爷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他手里也一直握着那根见证岁月变迁的教鞭。

几何教鞭

父亲也是教师,毕业于抚州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

教育生涯的前十年,父亲在离家很远的乡下中学任教,每周最多回一次家,有时甚至几周才回一次家——要么去帮助贫困学生,要么留在学校值班。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到周五的下午或周六的上午,我就会与爷爷一起,早早来到村口的古樟树下眺望回村的路。看到我们后,风尘仆仆的父亲就会递上我爱吃的烧饼,然后一边牵着我往家里走,一边与爷爷聊着我听不懂的工作,将迎风招展的古樟树留在身后。

回到家,父亲一有时间就拿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尺子,在纸上或黑板上摆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是很好奇地盯着看,因为我从未在爷爷那里见过它们。直到上了学,我才知道那既是数学教具,也是许多数学教师的“教鞭”。

后来,父亲调到城里的学校教书,我也离开了爷爷奶奶,随父亲来到城里读书。我们虽然离得近了,可依然很难碰面,父亲总是一大早去学校,下了晚自习才回家,甚至连周末都很少见到他,因为他要去家访或处理学校其他工作。每天放学后,父亲也总是在学校门口领着学生过马路,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父亲教了两个班的数学课,还担任班主任和教务主任,繁重的工作压弯了他的背。调到城里教书的这些年,父亲明显变得苍老了,头发白了许多,可他依旧喜欢在台灯下用他爱不释手的几何“教鞭”备课和辅导我。他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不知倦怠地握着他的“教鞭”,为一批批学生丈量未来。

如今,父亲也快退休了,但还一如既往地握着他的几何“教鞭”。

时代教鞭

或许是从小就深受爷爷、父亲的影响,毕业后我也选择了与他们一样的职业——手执教鞭,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转眼间,我已参加工作多年,与父亲的路较为相似:先在偏远的乡下工作了几年,然后调回市山镇中学;也与爷爷有相似之处:教语文。

几十年过去,爷爷曾执教的村小早已翻新为一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硬件和软件均不亚于城里学校。而我所在的市山镇中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更宽广明亮了,学习方式更多样了,课外活动更丰富多彩了,寝室更舒适温馨了,食堂饭菜更营养可口了……当然,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周我们都会开展不同学科的集体备课、研课,碰到大型的比赛还要集体磨课;每年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帮助教师在学习交流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新时代的授课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更多运用的是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信息技术设备。因此,我们的“教鞭”既不是爷爷手里的竹片,也不是父亲手里的塑料数学教具,而是身为高科技产品的它们——激光遥控笔、电脑键盘或鼠标……

为了学生和我个人的成长,不知不觉间,我也开始与曾经的爷爷、父亲一样忙碌不已:每天早出晚归甚至住校,与亲人近在咫尺却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吃顿饭。当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的一双儿女早已入睡;无数个深夜,我独自坐在书房的电脑前备课,时而快速敲击键盘,时而捻须沉思,时而翻阅书本,只为给学生呈现更精彩的课堂。

未来,我也将用好属于我的时代“教鞭”,与学生一起逐梦未来。

一根教鞭育桃李,三尺讲台寄人生。如今,我和父亲总会在节假日回到爷爷身边,陪他在夕阳下漫步,一起笑着聊起那些关于教鞭的故事。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丰县市山镇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