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图书馆大厅里,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个深夜里,哪怕只有我一个人在这里读书,人类还有救。”
换一种表达或许可以说:在学校里,只要有一个人在读书,学校还有救,还有希望。那个人,首先应该是校长。
校长以引领者身份带领师生主动阅读,读出新生长,此为读书之用。
在这个手机不离身的时代,静下来读一本书成为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作为教人读书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读书的人。所以,当教师不能静心阅读、深度阅读的时候,校长必须站出来。校长带头读书、带动读书,其要义在于通过读书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营造学习的氛围,抵制手机控下不读纸质书的“集体抗拒”,疗治短视频冲击下注意力的“瞬间转移症”,治愈精神空虚、偏执、认知肤浅和视野局限。
为了促动师生主动阅读,作为校长,我在学校重点抓两方面工作:一是跨学科研学、研教——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团队成员在“学生(学习者)”和“老师(指导者)”之间随时切换,每一个人都可能会被“审视”,主题项目化学习轮到某个学科解决问题的时候,该学科成员“无可逃遁”。如此,就会唤醒师生的主体认知,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读书学习热情。二是全员覆盖、全学科覆盖的课题研究——目前学校在研各级各类课题114项,全校240位专任教师几乎人人都是主持人、核心成员,这样在一个研究周期内,“为了课题”而主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交流越来越多,研究和学习的氛围越来越浓。
在此基础上,主动对接高层次、高品位的阅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濡染和精神传承,从阅读中可以感受世界的辽阔,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抚慰。只要校长、教师还能够读书,书中的文字和思想一定会助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未来素养的人”。
校长以引领者身份带领学校项目阅读,读出新发展,此为读书之体。
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应时之变,再造阅读空间。一是改造图书馆。学校对阅览室进行功能分隔,设置集中阅读空间、个体独立阅读空间和读书分享区。集中阅读空间以班级为单位使用,排入课表,在学科教师指导下进行主题阅读;个体独立阅读空间则全天候开放,倡导无主题的随机随时随性阅读;读书分享区供每周一个年级一次的社团沙龙活动之用,成为项目化学习成果交流与展示的时空。
二是改变课堂。学校变阅读教学的主动性要求为强制性要求,由课外为主转向课内为主,让读书成为独立设置的一堂课;改变阅读教学任务主要由语文教师和语文课承担的传统做法,开设历史、思政、英语、科学、艺术阅读课,创新跨界课堂。
三是以学术讲堂引领阅读。学校跨越角色边界,海选学生中的学术达人,寒暑假发布“招贤榜”,以跨学科研究为主题方向,学生自定课题,自读自研,形成文本和展示文稿;开学后评选优秀文案,确定学生学术讲堂主讲人,在学术指导委员会中指定专家教师一对一辅导;文稿成熟后,让学生做老师,巡回在各年级各班级上课,展示和分享研究成果。如此,促动学生教师做深度阅读者,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研究学问。
校长以引领者身份带领教师知性阅读,读出新境界,此为读书之要。
我们必须看到,高质量的教师素能发展与高质量的学生素养发展、高质量的学校品质发展之间形成逻辑闭环。目前教师发展面临囚徒困境:一是行动囚徒——教师“本能恐慌”,但满足于“熟练的无能”,自我满足,自弹自唱,不管学生,或学科壁垒,视野狭窄,不管他科;二是思想囚徒——教书的人不读书,开发学生思维的人思维封闭,塑造灵魂的人缺少灵魂与思想,这很可怕。教师的不“学”与无“术”,必然降低学生的心智,因此我们需要改造教师的学习,继而改造教师的思想。
作为校长,我给自己定规矩下任务:每天研读一篇文章,每周研读一本期刊,每月精读一本书。我给教师提要求下指标:以“说”促读,每月一次学术主题沙龙;以“写”促读,每学期一次学术论文大赛。
在这个诱惑充盈的时代,选择与书相伴,将跌宕的情感倾注于笔端,将思索的力量沉淀于胸臆,抵达更远的远方,这便是读书的应然姿态,也是读书的魅力与力量。说到底,读书就是让人活得更清醒,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让灵魂跟上自己的脚步。此一点,让校长读书,使之更加有“灵”有“魂”,尤为重要。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