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在中国教师报共读活动的引领下,深入研读了夏雪梅博士的《跨学科学习》一书,本书不仅系统阐述了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实践路径,还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指导。推进跨学科学习绝非教师单打独斗所能实现的,需要团队的力量,所以我想从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构建跨学科教研机制、架构学校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三个方面分享阅读思考。
提升教师跨学科素养。统整学科知识的能力是跨学科素养中的关键要素,本书提到了3种不同学科知识的组织形态,从拼学科、多学科到跨学科,反映了教学从单一学科向综合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拼学科是从不同学科视角认识同一个事件或主题,但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多学科是在分科教学时,按照问题化的思路去设计,在各自的学科实践中探究主题;跨学科强调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与主题相关的现实问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和应用价值。跨学科教学的能力是跨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这包括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案、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评价跨学科学习成果等。书中有一个词语“逻辑”出现得比较多,问题解决逻辑、子问题分解逻辑、专家做事逻辑、成果的展开逻辑、项目的逻辑……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知道如何去规划学生的学习过程,知道从哪里开始、去向哪里,知道中间的路线是什么。
构建跨学科教研机制。本书前言中提到,教师需要设计富有跨学科内涵的现象、问题、主题,有意识地分析载体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对习惯于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实施跨学科教学是有难度的,所以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只有教师善于合作,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结合本书第三章对跨学科学习的载体分析,我认为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尝试从主题、问题、成果、概念等方向整合各学科教材,选择一种方式将不同教材知识串联起来,提炼跨学科概念,并在项目设计中考虑“三图共创”策略(项目知识网络图、项目活动结构图、项目实施流程图)。主题式跨学科教研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教师共同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架构学校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本书第三章“主题分析”内容中,提供了联合国《指向可持续发展的系列主题》和IB课程《探索自我与世界的系列主题》,这可以为学校架构“主题式”课程体系提供参照。此外,还要参照第五章关于“评价量规”的设计,建立完善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包括跨学科素养的评价和作品评价,进而不断优化跨学科学习课程体系,提升跨学科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