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给孩子的诗性启蒙

发布时间:2024-09-18 作者:边晓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读《课外阅读》中关于“春天”和“动物”的一组儿歌。儿歌朗朗上口,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好不喜欢。读完了儿歌,看孩子们意犹未尽,我随口说道:“以后你们也可以试着写写儿歌,其实写儿歌并不难。上学期,咱们根据语文课本中的一幅插图创编过一首‘蝴蝶飞呀飞,鸟儿喳喳叫。树叶飘呀飘,爷爷哈哈笑’,仿写了《我爱祖国》《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儿歌。只要敢于去想,大胆去写,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好玩的儿歌来。”

话音刚落,一个叫王嘉艺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她站起来,歪着脑袋,笑嘻嘻地看着我说:“老师,我已经写了很多了。”我摸着她的头,惊喜地说:“是吗?那你明天带来我看看吧!”

第二天早晨,走进教室的王嘉艺交给我13首诗作。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

杏花/楼头数棵杏/当春乃开花/杏花白似雪/蜜蜂闻香来

大海/大海浪花哗啦啦/送来小鱼和小虾/彩色贝壳到处有/乐得游人笑哈哈//大海是个音乐家/唱的歌是哗啦啦/浪花做了五线谱/小鱼小虾做音符//大海是个游乐场/海岸边上游人广/有的沙滩晒太阳/有的下海“洗光光”

……

我越读越惊喜。等一口气读完,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兴之余,我又有点怀疑:“这是她自己写的吗?”转念一想:何不出个题目考考她?刚巧学校正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实验,都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我们班的教室被心灵手巧的班主任老师打造得很有文化味。于是我现场命题:“嘉艺,你能以《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首儿歌吗?”她点了点头。

两天过后,她交上来了儿歌一首。虽然有不足,但我还是大喜过望,略作指点,让她回家修改修改。第二天再交上来,且看孩子的作品:

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真漂亮/绿绿的墙围白白的墙/大大的窗户明又亮/盆盆花草窗台放/整个教室溢花香//四十张课桌整齐放/一个同学用一张/蓝色桌套好漂亮/上课铃响书声朗//右边墙上树成行/树叶代表好形象/左边壁上明星榜/上面贴着小榜样//后面墙上内容广/嫩笔生花在一旁/前面黑板宽又长/班风班训在左旁//一个“方框”有声响/五星红旗右上方/老师笑站讲台上

时过两天,她又交给我她写的两首儿歌,题为《蘑菇》和《云》。我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大家都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很快,不少小朋友开始读诗写诗。朗读了语文园地里的《秋天到》,孩子们仿写出了《春天到》《夏天到》《冬天到》;学习了课文中的《四季的脚步》,孩子们仿写出了自己的《四季的脚步》……

于是,我开始试着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教室里的一事一物,什么东西都可以与写联系起来。当他们想写了,我总会这样说:“可以写话,三句五句;可以写儿歌,三行五行。”孩子们饶有兴趣。

我发现懵懂的孩子已经喜欢上了读诗和写诗。因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语言音乐性的感受力,让他们从小就与诗有了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是“天生的诗人”。

教学王宜振的《秋天》,我就在一个“读”字上下功夫。诗是讲究音乐性的,押韵和节奏是诗的传统技巧。朗读《秋天》,先是读中感受押韵,接着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起伏,再做到边读边想象,仿佛自己就走在秋天的田野上。这样的读,就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和意境的美。这是读诗的第一层次。

诗不是快餐文化,因此不能像读故事一样读诗。读诗需要学会细细地品味,要深入思考,想象出诗背后的意味。这是读诗的第二层次。品读《秋天》,我先让学生找出读不太懂的诗句,如为什么“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为什么“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是什么意思?“秋风如同柔韧的桃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似懂非懂。当秋天田野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出现在脑海之中时,诗描写的意境已经在心中了,虽然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诗歌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这种形象性的思维让情感表达寓于其中,让诗歌更有童趣,语言更优美。读诗的第三个层次是体验诗的情趣和意蕴。教学《秋天》时,教师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追问:作者写秋风、秋光用了什么方法?诗中哪些小节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哪些词语表示的是人的动作?作者拟的这个人是大人还是小孩?作者把田野里的秋风、庄稼、水果等想象成了一个调皮、活泼、可爱的孩子,让你感受到了田野的什么?作者对秋天是怎样的情感?

教学儿童诗,如果只停留在阅读、欣赏的层面,学生就无法亲身体验作诗的乐趣,就会造成儿童诗教学的读写脱节。引导学生尝试写诗,给天真的学生以诗性的启蒙,让他们学会抒发和表达,学会诗意地生活,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这是读诗的第四层次。教学《秋天》时,为了让学生选取秋天的典型景物,写出自己眼中的秋天,抒发心中对秋天的美好情感,我让学生阅读、积累王宜振的另外两首写秋天的童诗,阅读老师创作的一首写秋天的童诗。有了这样的积累和体验,有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创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稷下街道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9月18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