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校深耕劳动教育时,学区扮演何种角色?在集团化办学浪潮中,学区如何通过统筹属地资源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带着疑问,温泉苏家坨学区参与到北京市海淀区劳动教育课题组中,致力于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模式。几年来,学区在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劳动教育破局之路。
机制创新:构建全域劳动教育生态圈。随着劳动教育的推进,学区内各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开发“一米菜园”,有的建设“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温泉苏家坨学区加入了海淀区劳动教育课题组。学区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什么区别?学校做的已经深入每一个环节,学区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构建全域劳动教育生态圈是学区走出的第一步。温泉苏家坨学区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和协调作用,将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重心从校内调整到校外。
温泉苏家坨学区地处海淀西北部,域内浅山区面积狭长贯穿、运河水绵长绕行、泉水资源充沛、湿地景象随处可见。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可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多样态的学生实践基地。从2020年开始,在温泉、苏家坨两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尝试投入资金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如稻香湖、翠湖湿地、弗莱农场、贝家花园等。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劳动的机会,也丰富了学区的劳动教育资源。同时,学区管理中心积极与学校沟通合作,绘制地区教育资源地图,将区域资源一一呈现,实现了学区与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有效衔接和资源共享。
资源整合:打造立体化实践育人矩阵。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深知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为了将学区内外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到劳动教育中,学区管理中心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梳理,形成了劳动教育学案、评价手册、活动指引三个方面的成果。同时,对学校开展调研、访谈,获得学校越来越多的反馈。这些反馈肯定了学区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方面的成绩,也提出了新问题:校外资源只有场地吗,与校内资源如何协调使用,怎样打造立体化实践育人矩阵……
随后我们走访了企业,调研中我们对企业资源进行梳理,将其分为硬件资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三类。在与企业负责人沟通中发现,他们也有支持地区教育的情怀与实力,愿意开展校企合作。于是,新一轮尝试就此开始。学区在原有教育资源地图的基础上,组织学校教研力量走进企业为不同年龄的学生定制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不仅有劳动教育研学路线,还覆盖了红色教育、科技之旅、绿色农业等,如“学校+文史专家+贝家花园”的文史研学,“学校+企业会议室+人才资源”的科技研学等。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区管理中心注重将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互协调,鼓励学校利用企业现有展厅、创新技术等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
评价改革:增值性评价模型科学评估教育成效。在推动劳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学区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学区管理中心开始尝试建立增值性评价。
我们从劳动项目开展的过程入手,将评价重点放在接受服务的群体上。而群体的复杂性也为评价带来不小的挑战。如何对多群体进行有效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尝试建立一个评价模型,通过系统化设计、工程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对劳动教育成效的科学评估。如学生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AI,了解学生学习全过程。整体来说,学区会统筹这些评价,年终通过学区教育年会及各个分会的汇报和讨论验证评价模型,然后进行迭代升级。
在海淀区劳动教育课题组的带领下,温泉苏家坨学区开发特色课程百余个,形成了教育资源地图、校企课程共建等操作规范,探索出一条地域资源课程化、校企协同生态化、五育融合常态化的育人路径,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温泉苏家坨学区)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