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要想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办学体系和长远规划。为了解决学校管理中存在的散点式、碎片化现象和相互割裂、各自为战的倾向,学校构建了“四大办学体系”——方向体系、理念体系、目标体系和实践体系。
方向体系,让学校行有所向
学校办学,首先要解决方向问题。方向对了,一般就不会走错路。
一是办学思想。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学校凝练了“做了才知道,融合最重要”的办学思想,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学中做、学中用”,倡导融合育人、整体育人。在融合育人方面,最初的落脚点是“回汉融合”,因为学校地处回汉交界,全区98%的回族学生在本校上学。随着探索不断深入,融合育人的落脚点又拓展到学科融合、五育融合。
二是价值取向。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学校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发展中成长。学校深深地知道,没有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通过价值驱动,我们想让教师的成长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行动自觉。我们学校98%的学生家庭属于农村或务工经商家庭,家庭教育跟不上,家校共育难度大。为了补短板、强弱项,学校成立了家长读书会,举办家长读书班;持续举办“家长学堂”和“家长讲堂”;开展“家长接待日”活动,学校领导干部轮流接访;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开展两次全员家访,举办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理念体系,让学校行有所依
方向有了,路怎么走,需要有引领,这个引领就是学校的理念体系。我们提炼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办学理念为“历心润德,融通致和”,首要的落点是“德”,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落实的途径是“历心”,即经历、体验;最终的落点是“和”,形成和而不同、合而为一的学校精神,落实的途径是融通、融合。我们特别关注“经历”二字,校训也与办学理念高度相关——“经历即成长,和合一家亲”。
为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一训三风”落地,学校持续建设“历心德育”“历心课堂”,创立并擦亮“历心教育”品牌。在“历心德育”方面,学校持续推进群星璀璨“7+1”工程,充分发挥“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学习之星”“安全之星”“环保之星”“奖励之星”等7枚星章的激励效应,鼓励学生争相达标、达标争星。对获齐7枚星章的学生,颁发“校级小明星”星章,上光荣榜、入光荣册,广泛宣传、大力表彰,营造明星无上光荣、人人达标争星的浓厚氛围。活动开展以来,学风校风日渐向好。
目标体系,让学校行有所归
教育是一次长途跋涉,要有可视的目标。
我们描绘了学校的愿景——建一所富有人文气息、教育气息、儿童气息的现代化学校。有人文气息的学校,应注重价值驱动、文化引领、人文关怀,既要“以文化人”又要“以人化文”;有教育气息的学校,应多一些教育、少一些管控,要让教育无处不在、无孔不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儿童气息的学校,应有儿童意识、儿童视角、儿童思维,要从成人的世界走向儿童的世界。
我们还确立了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四级发展目标”。比如,教师的发展目标为追求理想、追求个性、追求卓越,家长的发展目标为自育有心、家教有方、共育有力……
实践体系,让学校行有所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学校的方向、理念、目标,我们在实践方面构建了“管教系统”和“管学系统”,双向施策,持续发力,整体推进。
比如,“管教系统”方面,学校实施教师发展“二二四四一”工程。一是“双课题”研究。基于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和话题,遵循“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按照“确定问题—课题论证—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总结提炼—实践检验—反思改进”的步骤,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双反思”制度。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回顾总结、查漏补缺,写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这叫“小反思”;每个学期,教师至少撰写5篇教学工作反思,这叫“大反思”。三是教师“四项修炼”。大力倡导教师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写“下水文”、做“下水卷”。四是教师成长“四个一”工程。每学期每位教师提交一个精品教学案例、一篇精品教学反思、一个教学故事、一篇成长札记。五是教师梯级攀升机制。学校设立课改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四个梯级。按照个人申报、教研组推荐、学校评审等方式进行认定,采取自主学习、专题讲座、集体研讨、教学观摩、专家指导等方式进行培养。梯级不同,培训经费不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使教师由一名普通的教书匠逐步成为研究型教师,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
比如,“管学系统”方面,我们推行学生“作业清单”制度,统筹平衡每日作业;开设“个性作业日”,教师建立“作业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开展“最佳作业设计奖”和“最美作业”评选等。
办学体系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树干、树枝、树叶应该互为支持、浑然一体、缺一不可。整体规划、一体设计学校的方向体系、理念体系、目标体系、实践体系,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持续生长,办成一所有特色、有内涵、有品质的“三有”学校。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