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李老师一节课,很受启发。
李老师讲的是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承接第一课《悄悄变化的我》,学生在认识自身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思想也在变化,包括学生的独立思考、批评精神和创造潜力也一起成长。
听课班级是七年级(1)班,时间是上午第三节。课前,我注意到学生异常兴奋。原因是学校刚刚通过广播站播放了一则消息,明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学校举行“我秀我班”活动,其中有一项要求,班牌设计要充分体现班级特点。学生纷纷发表设计班牌的见解,有的学生已经在争论声中开始实施个性化设计了。
李老师早早进了教室,然而直到2分钟预备铃声响过,学生才勉强安静下来,不过表情依然很兴奋,甚至在正式上课起立时,还有学生借着站起坐下的动作偷偷传递设计灵感。有老师低声预测:“这节课恐怕难以上好了。”我也有点担忧,担心课上有学生“掉线”。然而,事实证明教师的担心是多余的。这节课学生不但没有“掉线”,而且是齐刷刷火热上线,全身心沉浸式在线,很可能拽也拽不走一个“下线”的。
李老师微笑看着学生起立后缓缓落座,没有说话,而是在黑板中央写了几个大字——设计班牌。听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面面相觑,李老师转过身来依旧面带微笑,平静地说:“这节课,我们继续设计班牌。”语气中带着一丝疑问。有学生好像领会了李老师的话中话,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李老师再次微笑着说:“这节课,我们继续设计班牌。”这一次,语气是肯定的陈述式,微笑中透着真诚。听课教师有些疑惑,而学生则开始“骚动”起来。有学生试探性地问:“真的吗?”“真的!”李老师平静地回答,“不过,我有几个要求。”话音未落,学生齐声高喊:“行!行!啥要求都行!”
李老师的话音一落,学生已经全部“上线”。有的学生设计班牌的思维可能一直都在线。这时,李老师又把要求逐条写在“设计班牌”几个大字的下面:第一,每人先独立设计一个班牌;第二,小组评选出一名优胜者;第三,小组共同改进优胜班牌;第四,优胜者代表小组解读;第五,全体学生从8名优胜者中评选1名最优者;第六,群策群力完善最优班牌。
李老师给出了几点提示:一是独立设计时,创意是否打破常规(培养独立思考);二是小组讨论时,能否用充分的理由说服他人(锻炼理性批判思维);三是集体优化时,怎样融合不同灵感创新突破(激发创造潜能)。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学生或奋笔疾书,或全神贯注盯着黑板,或在本子上勾勒草图……他们的专注神情仿佛在应对一场大考,而这场“考试”却是一部思维创新与批判精神的多幕剧,精彩纷呈。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第三小组的学生小雨打破常规设计的DNA双螺旋结构班牌,激发了邻组的思维齿轮创意的灵感;第五小组的学生子轩和明昊通过理性辩论与“三明治评价法”解决风格分歧的思考,推动了团队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学生晓雯的时间轴星轨创意激发了更多立体和互动的设计想法。每个小组都不断突破思维定式,尤其是第四小组利用AR技术呈现的虚拟全景图更是把班牌设计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最终投票环节,李老师让所有人把票投给自己的小组:“这些班牌不仅体现了咱们的班级特色,而且是我们思维成长的见证。你们每个人突破思维定式的勇气、敢于质疑的锐气、融合创新的灵气,才是最好的作品。”最后,李老师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概括总结:“思维独立性不等于固执己见,批判精神需要建设性表达,创造力诞生于实践沃土。”
下课铃响起时,班长突然深有感触地慷慨陈词:“我们不是在设计班牌,而是在雕刻思想的形状!”是啊,那些曾藏在抽屉里的奇思妙想,此刻正化作教室墙上的一棵思维树,每片叶子都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下午,七年级(1)班的教室门前,一棵思维树静静矗立。这棵树以DNA双螺旋造型为班牌,在每段“基因链”上都镶嵌着透明胶囊,里面封存着昨日课堂的思维碎片:有被淘汰的设计草图,有写着反对意见的便签,还有揉皱又展平的小目标……这流动的思想博物馆,默默诠释着成长的真谛——当学生学会用理性雕刻思想、用创造照亮未来,教育的诗意便在此刻永恒。
李老师的课堂通过真实情境将课本理论巧妙地迁移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思维树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清晰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理解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项目,学生得以在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融合中不断探索。李老师鼓励学生自发建设班级文化,通过共同参与班级活动、制定班级规则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这不仅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还更加热爱学习和集体生活。当思想的种子萌发理性的幼芽,教育的诗意便在此刻成为永恒。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成武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