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梳理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学用脱节与培训形式僵化等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客观而论,并不是培训者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是在过去,类似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相当高的成本。比如,当我们缺乏足够的培训资源和工具支撑,要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学习,不仅需要组织的变化,还需要更多的空间资源、课程资源,由此也需要调配更多的人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培训被部分地方当成了“菜篮子”,组织者不得不考虑其“性价比”,坚守传统有时成了不得已的选择。在AI重构教育生态的今天,教师培训的相对滞后性已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形成矛盾。
AI时代的加速到来,让一切发生了变化——比如,AI时代,教师不必来回多地反复奔波,通过在线学习、自主选学等多样化、混合式学习,同样可以便捷地获取丰富的知识。AI时代,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备课、教学策略优化和学情分析,教师将获得时间与精力上的解放。AI时代,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不必忍受单兵作战的痛苦,他们通过互联网可以找到“尺码相同”的伙伴一起协作共进……
AI对教师培训的影响,当然还可以列出很多。表面上看,是技术进步带来培训方式的变革,但更重要的是,诚如陈丽教授所言,人工智能为教师培训带来的变化“已不再只是改进培训方法的问题,而是一场关乎知识观与课程观的根本变革”,由智能技术支持的生成式在线课程强调人人参与、人人贡献,每个人都成为知识的创生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曾提出世界教育变革对教师的八大期待,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是“未来教师必须成为知识生产者”。AI时代的教师培训需要强化这一观点,让教师真正成为培训的主体,在与专家、同伴的平等对话中实现知识的创生,这才是教师培训的“高境界”。
如果说陈丽教授从培训理念的深刻转型给我们提供了启发,汤丰林教授则从“教师培训革命性重构”的几个关键点,为我们如何将“新培训”落地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周国平曾说,一切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对教师培训而言,成就“教师的自主学习”才是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为教师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AI时代的专业支持”,是当下培训组织者更应该努力的方向。
不过我们也应认识到,教师培训的末梢神经在学校,培训最终是否真正奏效,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校本培训是否扎实。任何技术革新都需要回归课堂现场,在教师与学生的真实对话中完成价值转化。也正因此,李海林校长才会提出“教育智能化培训一定是校本的”这一观点。同时,由于AI发展实在太过迅速,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迭代已经超越了我们往常的认知,所以从传统培训走向AI时代的新培训,仍然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一过程中,李海林校长提出的“先用起来再说”是相当务实的态度,“能用多少就用多少、能怎么用就怎么用、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也是当下让教师普遍接受AI、应用AI的“聪明之举”。
无论如何,在AI浪潮的奔涌中,教师培训的深度变革正在从理想照进现实。除了迎接挑战,我们别无选择。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