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核心任务,为师范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母机”,必须以“国之大者”的自觉担当,立足“国家战略—区域需求—院校发展”的三维坐标系,找准定位,深化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教师人才根基。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纲要》着重强调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师范院校作为培育未来教师的摇篮,要突出师范教育的政治属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红色基因浸润初心,价值引领筑牢“为党育人”的思想根基。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教师的重任,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基因滋养学生的心灵。盐城师范学院以新四军革命精神和校本德育资源“王强精神”为核心,构建起立体化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打造“开学第一课”“信仰公开课”等特色教育活动,创建“铁军班”“王强班”等标杆班级,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种子在师范生心中生根发芽,增强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实践淬炼使命担当,实践育人强化“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盐城师范学院连续17年组织31批1726名师范生赴新疆支教,让学生在边疆教育一线锤炼教学本领、涵养师德。在乡村振兴行动中,学生朱志鹏深耕白首乌深加工技术,带动2800余农户增收。这些实践活动构建起“认知输入—情感认同—行动自觉”的转化机制,让家国情怀从口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为国育才”责任。
二是深耕区域需求,构建双向赋能的教育生态圈。师范院校与区域基础教育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师范院校应以“双向嵌入”为路径,在需求对接与质量提升的螺旋上升中构建共生共荣的教育生态。
问题导向破解教育痛点。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双减”政策落地等难点问题,盐城师范学院依托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和江苏农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地毯式”调研,走访538所中小学、发放3.3万份问卷、与千余名教育工作者座谈,精准绘制区域基础教育“需求图谱”。学校义务为省内外50多所学校提供专业规划指导,开发心理健康干预方案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操指南”,“把论文写在校园里”,实现校地发展同频共振。
体系创新培育卓越师资。培养卓越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核心任务,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盐城师范学院构建“素养—知识—技能—实践”四维课程体系,在素养层面强化师德养成,在知识层面夯实教育理论,在技能层面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在实践层面打造“三阶贯通”培养路径:基础能力阶段,通过“三笔字”“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训练筑牢教学基本功;核心能力阶段,以“案例研习+项目学习+竞赛驱动”提升实战能力;执教能力阶段,实施“教学研习—驻校实践—新疆支教”三位一体实践。学校卓越教师培养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中,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实践导向、能力递进、服务基层”的鲜明特色。
三是铸造品牌优势,在服务地方中打造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通过在服务基础教育与地方产业的双向赋能中构建独特品牌优势,打造出“师范底色鲜明、服务能力突出、区域贡献度高”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地方标杆”和产业服务的“特色引擎”。
校地协同铸牢师范品牌。校地协同是师范院校扎根区域、服务基础教育的核心路径。盐城师范学院与盐城市政府签订“厅市共建”协议,打造三大协同育人平台:共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数据库、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联盟和“江苏父母大学”,增强了师范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铸牢师范品牌。毕业生成为区域教育“顶梁柱”——盐城市45%的校长、60%的特级教师、62%的“苏教名家”均出自该校。
产教融合打造服务产业品牌。立足地域特色资源,构建“学科专业群—地方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体系,是师范院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盐城师范学院依托“国际湿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地域优势,成立湿地学院、绿色低碳学院等8个产业学院,建成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构建以湿地保护、碳汇研究、新能源利用为核心的特色学科集群。师生培育的农作物元麦新品种“盐师麦2号”和“盐师麦3号”获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为端牢“中国饭碗”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与企业共建223门产教融合课程,形成“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科研嵌在创新链上、人才育在需求链上”的发展新模式。
从红色铸魂到校地共生,从师资培养到产业赋能,师范院校唯有扎根中国大地、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培养更多“大先生”、锻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
(作者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