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老师刚刚入职,是全校最年轻的班主任。
学期初的会议上,我们倡导积极开展“入户家访”。
家访对于老教师来说很熟悉,对于新教师则可能是一大挑战。
开会时我就注意到,孙老师有些忐忑不安,于是在具体安排工作时给她搭配了德育主任同行。
德育主任也看出了孙老师的紧张,马上安慰道:“不要急,一切有我。”这样温暖的话语让孙老师的脸上顿时有了笑意。
原来,孙老师上学时并没有被老师家访的经历。
“其实家访是很有意思的,也很有意义和价值。我刚刚工作时在村小,也有过不适应期,于是听从学校安排跟着老教师有样学样。”一旦提起入户家访的故事,我不自觉地就会“凡尔赛”几句,“我们那时怕家访,因为家长会煮上三个鸡蛋,还不能不吃,一天访几户,吃不下呀……”
不过那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了,而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反而冲淡了传统的家访,也难怪孙老师不熟悉。
“家访,真的很有必要!”跟孙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有些惭愧。
曾几何时,我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只关注学生的作业,却对他们的其他方面一无所知;曾几何时,我只会抱怨家长的不作为或乱作为,却很少与家长有只言片语的交流;曾几何时,我也并没有因为孩子而与家长靠近,总感觉学校与家庭的距离一直很远。
一个月后,孙老师家访结束,我读到了她写的家访故事:原以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是新教师工作生涯的开始,现在才知道学会了解学生、走到学生心里去,才应该是新教师工作生涯的正确打开方式。穷人家的孩子可以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也可能早放弃。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只凭概念、印象去交流。只有知道孩子经历过什么、正在经历什么,才能真正地说“我了解他或理解他”。
故事的最后,刚从学生时代过来的孙老师期待:“希望以后为人师的我能为自己的学生撑起一把伞,让他们的前途更加光明。”
从文字里可以看出,孙老师对家访已不再陌生。在孙老师身上,我也感觉到信息时代下一些年轻教师对入户家访看法的改变。
我想,信息时代反而更加凸显了入户家访的重要性,应亲自下场,人人参与,科学安排,以老带新,全程关注。
家访的关键是走进孩子的内心,当然先要走进孩子的家庭,要从了解他们的家庭开始,努力走进他们的世界。心若不近,何来师生情?生若不亲其师,何来信其道?
家访的重点是要全面了解孩子,看到分数之外的东西,孩子是可爱的,充满无限可能,真不应该只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或评价。接纳孩子的不同甚至不完美,进而因材施教,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
家访的成效在于持之以恒同向发力,让我们与孩子、与孩子的家人努力成为“一家人”,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一切因为孩子,一切为了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想家访力应该成为教师一门重要的基本功。家访力的培养需要多实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只是应付了事。
让我们一起沐光而行,寻找教师应有的样子。
(作者系江苏省丹阳市横塘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