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然而在区域实践中,家长过度焦虑、园校协同割裂等问题阻碍着儿童成长的自然进阶。为解决这些问题,辽宁省绥中县将“精准破题、系统赋能”的理念深植幼小衔接实践,通过三大维度的立体化探索逐步推动幼小衔接从零散尝试走向系统建构。
构建体系,精准破解衔接难题。绥中县自2023年启动县级幼小衔接试点以来,成立了由县教育局分管领导、进修学校教研员、园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形成了“行政驱动—教研引领—园校落地”的三级联动机制。这种层级分明又紧密协作的模式,确保了政策的有效传达与实践的精准落地。
在此基础上,绥中县出台《幼小衔接三年行动方案》,提出“需求诊断—方案设计—课例研磨—评价反馈—迭代优化”的闭环研训模式。每学期开展覆盖全县37所幼儿园、35所小学的穿透式研训,确保研训工作的全面性和深入性。2023年秋季,通过细致的幼儿行为观察与教师访谈,绥中县梳理出“过渡课程目标模糊”“评价标准单一”等三类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绥中县开发了《幼小衔接能力发展指标体系》《游戏化幼小衔接活动设计手册》等工具包,形成了“问题定位—方案生成—实践验证—成果转化”的科学闭环。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机制创新,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实用的工具。
针对城乡差异,绥中县设计了幼小衔接分层推进策略。如在城区推行游戏化教学,在农村实施生活化课程。同时,联合高校、教研机构组建专家团队,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专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种资源整合实现了优质资源从单点辐射到全域覆盖的转变,让更多幼儿园和小学能够共享优质资源,提升衔接工作质量。
创新模式,构建双向奔赴的协同网络。为促进园校深度合作,打破园校壁垒,绥中县建立了“三共”机制。一是共派教师跟岗,幼儿园教师观察小学课堂常规,小学教师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这种跟岗交流让教师深入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为更好开展衔接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共设教研主题,园校联合开展幼儿任务意识培养等共研课题。通过共同研究,园校教师能够分享经验、交流想法,共同探索有效的衔接策略。三是共享课程资源,小学开放功能教室,幼儿园分享特色游戏材料等。资源的共享能够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都能享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针对家长抢学拼音等焦虑,绥中县构建了双频疏导机制。线上通过校园公众号开设幼小衔接知识微课堂,推送《幼小衔接≠知识抢跑》等科普文章,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线下开展系列活动,邀请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现场解析唯知识论的危害。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缓解焦虑情绪。
为了促进家园共育,绥中县开发了“三个一”共育载体,即每月一次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一次幼小衔接家长会、每年一次亲子营。这些活动让家长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推进“五个一”仪式:一次小学探秘日、一场书包整理挑战赛、一本成长日记本、一节跨学段联动课、一场交接礼。如高年级学生化身讲解员带领幼儿开展课桌整理挑战赛、课间安全小课堂;幼儿园创设模拟课堂,教师用任务卡闯关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师幼互动,共筑成长桥梁。为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绥中县开展了三问教研活动。具体包括:问需于幼,记录幼儿对小学的担忧,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问计于师,组织教师研讨应对策略,发挥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问效于学,追踪课程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同时,组建跨学段共同体,每月开展园校教师同备课。如围绕注意力培养主题,幼儿园教师分享游戏中专注力培养的方法,小学教师介绍课堂注意力维持的方法,形成《幼小衔接注意力培养手册》。这种跨学段的教研活动能够让园校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常态化跟踪实施成长陪伴计划。如在绥中县前所幼儿园与前所小学推行成长密码结对制度: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结对一名大班幼儿,开展“五个一”陪伴活动,即一起参观小学、一起整理书包、一起阅读绘本、一起做课间游戏、一起分享成长烦恼。通过大带小的同伴互助,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降低,同时充分发挥了同伴的榜样作用,让幼儿在与高年级学生的互动中更好地了解小学,为入学做好准备。
(作者系辽宁省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