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肇始于1952年,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历经72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系立足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为核心、大学与中学协同育人为两翼,以“师资联动、课程联建、实践联育”的教联体“三联”模式培根铸魂,精心构建“一核两翼·三联铸魂”的大学中学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识课程教联体模式,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本文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教育硕士“教联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GY2025127。
师资联动,强化课程教学支撑
推动地方文化教育创新。历史系系统整理了专任教师、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优秀本科生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在暨南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中学历史教学智慧》系列丛书(1—3辑),同时指导合作学校开发《崇左市乡土民俗汇编》等3本校本教材,推动地方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深化教学项目协同研究。历史系创新构建与中学、教研机构“协同教研”“双向互聘”机制,依托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整合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在协同教研方面,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一方面历史系教师与中学骨干教师、教研员交叉举办讲座,另一方面学校教师与中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在申报教研课题时互为成员;在双向互聘方面,历史系教师受聘担任中学特色课程指导教师,同时聘请中学优秀教师担任学校校外教师,参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技能比赛指导、教育实习指导等教学活动。
开展教师常态化联合教研活动。历史系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大学与中学协同育人优势,针对中学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足的现状,创新开展教师常态化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开展大学中学教师学术专题辅导、优化特色地方课程教学设计等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力量。同时,专任教师依托合作学校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反哺师范生培养,联合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探索课程开发、总结实施经验。2018年,学校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联合申报的“广西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成功获批广西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基地示范建设项目。
课程联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学校建立大学与中学联动共建机制,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通识课程。立足广西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特色,学校创新开发《广西边疆历史地理》等3门常设通识课程;立足地情、校情特色,学校支持合作校孵化《边疆历史地理文化纵览》等14门通识课程,强化思政育人实效;依托广西在线课程等现有资源,学校与合作校联合开设《文化地理学》等3门通识课程,为后续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短小精悍的研学微课程体系。在持续优化特色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整合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资源,结合研学实践教育特点,设计开发一系列短小精悍的研学微课程。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研学活动全过程,在丰富课程形式的同时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综合素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构建“大中共育,互嵌共生”模式。学校助力合作中学孵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通识教育课程,明确跨学科融合课程的特色化之路,探索“大中共育,互嵌共生”模式。三所合作校立足学校实际,累计开发了15门通识教育课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课题组成员联合历史组教师开发《广西历史文化地理》等5门通识教育校本课程;南宁市相思湖学校(民大校区初中部)课题组成员开发《制作青团,传承民族传统手艺》等7门历史智慧课堂系列课程;南宁外国语学校课题组成员联合历史组教师开发《历史与现实生活》等3门课程,实现了大中课程资源的有机衔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田。
实践联育,保障实践育人实效
构建多学科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举办系列文化展览和研学活动,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近年来,学校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广西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累计举办了“湘江战役图文展”“广西世居民族农耕文化展”等14个特色展览。同时,项目组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红色研学”等实践活动,组织了民族服饰走秀、瓦当拓印等16场文化体验活动,覆盖师生5000余人,强化了各民族师生的文化认同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学教育资源,更反哺了大学人才培养,提升了师范生讲好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能力。
创新“大中共育”实践教学模式。学校历史系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联合申报的“广西民族地区中学历史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获批自治区示范建设项目,标志着“大中共育,互嵌共生”模式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联合策划“海上丝绸之路精品文物图片展”等4个专题展览,学校在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优质平台。南宁外国语学校和南宁市相思湖学校(民大校区初中部)组织学生分批参与研学活动,以项目式学习推进实践育人,实现大学与中学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了良性的教育生态循环。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实践平台。学校立足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精心设计系列特色实践活动。2021年以来,通过学校举办的“何以中华——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展”“广西红色标语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就摄影展”等9个专题展览,将展览资源转化为中学教学素材,生动展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成就,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历史系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