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的教室里,历史教师驻足于一幅学生绘制的“运河古今”思维导图前。图上用红蓝箭头标记着隋唐漕运与现代水系的变迁,旁边批注着稚嫩的疑问“为什么运河不取直”?这种源自真实困惑的探究,正是学校多年课改沉淀的缩影——从2000年分层教学的初探,到今天“以问导学”课堂的省前瞻性项目立项,云阳学校教师团队用行动诠释着“教育不是把水灌满,而是把火点燃”的朴素理想。
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撞上人工智能浪潮,这所依运河而建的学校选择以“问题”为锚点重构课堂。教师不再抛出标准答案,而是设计三级问题链:主问切入核心概念(如“运河功能变迁”),设问搭建认知阶梯(“地形如何影响河道走向”),追问激发批判思维(“取直工程利大于弊吗”)。课堂节奏被重塑为“导入—导学—导评”三阶闭环:课前导学单点燃好奇,课中信息沟通牌实时反馈学情(绿色表示理解/红色表示困惑),课后项目化任务推动知识迁移。
“以问导学”中的“问”指问题,“学”即为学习。“以问导学”课堂围绕教师教、学生学、课堂场域三个核心,以“问”为导向,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课堂的建构来看,“以问导学”课堂通过“问题导入—问题导学—问题导评”建构课堂教学。问题导入,教师提前思考设计问题情境导入课堂,以主问、设问、追问三种类型的问题串联起整个课堂;问题导学,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地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互学、众学,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开展深度学习;问题导评,通过其特有的多元评价机制,主要完善“教学评一体化”,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整个课堂呈现出“问题导入”主次分明、环环相扣,“问题导学”方式多样、思维清晰,“问题导评”系统化、及时化、长效化的突出特征。
学校以“以问导学”课堂样态构建为核心,全力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破解素养培育之困,提出“五大策略”: 共识塑造,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风险评估,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变革;梯度引领,分层次建设教师队伍;综合考评,调动教师队伍改革与成长的内驱力;专家指导,学校间广泛交流与学习,不闭门造车。
为支撑这场变革,学校同步构建“三册三工程”体系——《学习手册》规范问题设计逻辑,《教学手册》提炼学科导学策略,评价量规将思维深度量化为可观测指标;而“青蓝工程”让青年教师传承课改基因,“领航工程”催生4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助力工程”使校本课程开发参与率达100%。
学校的课程载体也正在突破学科边界。地理课上学生用数学模型计算古桥修复成本,语文课堂排演“假如文物会说话”情景剧,篆刻社团的刀锋下刻着丹阳方言保护计划。三类34门校本课程形成独特图谱:乡土课程(运河古今/石桥故事)扎根地域文化,思维课程(神奇物理/生活数学)深化学科实践,特长课程(创客/摄影)滋养个性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学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推行“问题漂流瓶”——每组学生将疑难投入瓶内,由抽中的邻组协作攻克。“当孩子为解释‘cultural heritage’词义翻遍史料时,语言已不仅是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原副院长冯卫东的评价道破了改革的内核:“他们用‘真问题—真探究—真成长’闭环,让课改如运河水般滋养生命。这样的变革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素的行动:让学生学得主动,让教师教得智慧,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思维的火花。这或许就是一所普通学校书写‘不普通’教育故事的关键。”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丹阳市云阳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