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文人将诗词题写在粉壁岩石之上,供人赏玩评点或唱和作答。到了宋代,题壁文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进而成为文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辛弃疾就创作了为数不少的题壁诗词。
辛弃疾现存诗词中有许多是为建筑物所题写,但是没有材料能够确定其通过题壁这种形式进行传播,而有一些诗词在题目或者序言中明确指出是书写在墙壁上的,属于不折不扣的题壁诗词。比如,《书寿宁寺壁》是题写在寿宁寺墙壁上的,《书鹤鸣亭壁》是题写在鹤鸣亭墙壁上的,《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是题写在酒家墙壁上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题鹅湖壁》或是写于道路旁边,或是写在名胜之所,都是题写在墙壁之上;《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是题写在名为“雨岩”的一块巨石上;《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虽然从题目上分辨不出题写在何处,但该词前有小序“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表明这首词是写于自家墙壁上的。
辛弃疾的这些题壁诗词,究其创作动机无非是自抒胸怀、应他人所请和应酬客套等方面,表面上好像兴之所至、率性而为,其实却蕴藏着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感情因素。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宋已经为金所灭,中原地区及辛弃疾出生地——济南历城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归附南宋朝廷后,一直渴望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却壮志难酬,所以他的题壁诗词中含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了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之悲愤,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
辛弃疾政绩卓著,却被人弹劾罢官,在江西上饶等地隐居赋闲近20年。他的一部分题壁诗词描写了乡村闲居的田园生活,展现出隐逸之趣。比如,辛弃疾在《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一词中写道:“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上阕描绘了仲春时节质朴清新、饶有野趣的田园景象和作者由此引发的感喟,下阕刻画了一幅淳厚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动静结合、情景相生。
此外,辛弃疾的一些题壁诗词还将生活趣事纳入其中。他在《书停云壁》一诗中写道:“斜阳草舍迷归路,却与牛羊作伴归。”从“迷归路”到“作伴归”,意料之外见自然,平淡之间显真趣。他在《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一词中写道:“昨夜山公倒载归,儿童应笑醉如泥。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 这一次,他烂醉如泥,被人倒着放在车上拖了回来,孩子都围在四周笑话他。
辛弃疾还有一首抒发个人愁绪的题壁词非常有名,那就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词以咏“愁”为中心,通过少年时假愁、闲愁与中年时真愁、深愁的反衬,揭示两个不同人生阶段对“愁”的相异体会,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无法排遣的满腔愁绪、忧患余生的辛酸况味。
综观辛弃疾的题壁诗词,那些题写于寺庙亭阁、酒肆山壁乃至自家粉壁之上的墨迹,既是辛弃疾个体的生命体验——那炽热的家国情怀、失意的政治苦闷、闲适的田园意趣、日常生活的诙谐瞬间,也成为后世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世界与精神风貌的一扇独特窗口。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