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贵阳一小学因在校门口以“传单式”发放毕业证书而引发公众关注。对此,有网友反映:“班主任在学校门口,像发传单一样给孩子发放毕业证书。”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回应,承认做法不当并责令学校整改,要求今后必须安排在校内庄重场所颁发,并强化“学生为本”理念。这起事件虽然已得到处理,但折射出的教育管理理念、校园文化建构以及对育人价值的理解值得深入反思。
毕业证书不仅仅是一张纸,更是一段学习旅程结束的成长纪念。当教育管理者将其视为“文件传递”,当班主任成为“发件员”,这是对毕业证书的不尊重,也是对颁发毕业证书仪式的不尊重,更暴露出部分学校对“毕业”蕴含的对学生人生意义的忽视。或许有人认为形式不重要,拿到证书最重要。但对于一名即将走出小学校门、迎来人生新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一刻是否被郑重对待,将影响他们对学校、对教育的回忆与理解。
从此次事件的处置可以看出,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能够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态度诚恳,措施及时,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如果只停留在纠错层面,不深究问题为何出现、为何未被及时发现,就难以防止类似事件重复上演。
学校之所以选择如此“高效而冷淡”的方式,是否与对流程管理的过度依赖有关?是否有安全防控、责任规避等因素裹挟其间?当校园管理逻辑逐渐向制度倾斜,那些本该赋予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教育契机很可能变得苍白无力。
实际上,类似缺乏温度的教育现象并非个例。从有些学校在节庆活动中对流程的“走马观花”,再到部分教师在关键节点“能省则省”的安排,传递出一个信号:教育过于追求效率和可控,而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仪式、情感、归属感的渴望。我们必须正视,“学生为本”理念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综合评价上,还体现在如何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节点上。
仪式感的本质并不在于隆重,而在于真诚。一次毕业证书的颁发,只要有合适的场所、适度的安排和哪怕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足以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可”的愉悦。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脱离温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证书的颁发不只是行政行为,更是价值传递、情感链接的过程。
此次整改通知中提到,“今后的毕业证书的颁发必将体现庄重意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温暖回忆”。这番表态值得点赞,应成为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共同遵循的原则。教育管理者不能只在舆情来临时才意识到“失温”的问题,更不能让“家长留言”成为改进工作的唯一动力。真正负责任的教育,应当主动检视那些看似细枝末节却极富育人价值的环节,并不断追问对学生足够尊重吗?做得足够人性化吗?
该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对教育“人文关怀”匮乏的一次提醒。今天是一张毕业证书在校门口发放,明天可能就是家长会因流程烦琐变成“打卡走人”,后天可能是入学仪式成为“例会通报”。倘若不从根本上重塑“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育人放在管理之前,把情感融入每一个环节,教育的温度终将被流程稀释。
学校不是工厂,更不是快递平台。一个有温度的教育体系应当关心每一个孩子在关键节点上的感受,应当用细节传递关爱,用仪式表达尊重。毕业证不该“传单式”发放,这不是对规程的苛责,而是对教育本义的呼唤。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联合学区)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