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端坐一院中 与诗共消暑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吴赫蔓 来源:中国教师报

暑气临深夏,时清日复长。7月,中国教师报2025暑期共读如约而至。作为一名刚刚结束师范生活、即将踏上岗位的新教师,这个夏天于我而言,恰是枝条载荣、草木蔓发的生长时节。

在昔日的专业学习中,我长期浸泡在教育知识里——搭建教学框架,复盘见习经验,分析实践课例,总结实习得失。有的时候泥沙俱下,有的时候铮铮向上——平平仄仄平平仄,由教育延伸至人生,这不就是一首诗!

于是,欣欣然地,我几乎是带着确定无疑的心情,在10本书的选择中,断然走向了《唐诗三百首全解》。

借助网络平台与全国近千名教师共读30首精选唐诗,细微的感受、丰富的经验、清明的理性,学生时代熟读深思的篇章与那些未有耳闻的作品互相流通——仅仅是诞生于唐代的诗歌,就已经能为我们呈现人类自我检视、自我挣扎、自我消化之余的无穷感慨。

凭着“一字立骨”的直觉,一座又一座山,就这样突兀又不失冒昧地闯入我的视野。在古人看来,山是“天地之骨”:因刘禹锡而名垂千古的西塞山,六朝兴衰凝练为永恒;“露气寒光集”的楚山,贬谪文人将山岳形态升华为文化符号;“连峰去天不盈尺”,险绝之峰写尽蜀道之艰;“岭树重遮千里目”,岭南群山阻隔政治生涯……或险峻,或幽寂,或苍古,俨然一座山便可窥出唐诗的地理诗学。

在共读期间,大家吟诗、作诗、赏诗、品诗,互说感叹、互道见解,议论与生发并驾齐驱。研习杜甫的《旅夜书怀》时,毕娟老师说“孤独的夜晚,孤独的舟船,孤独的诗人”,林超老师则以“热闹的我们,热烈的讨论,热情的分享”来回应,这份回应似乎是替杜甫所遭受的苦难发出后人的诘问和抗辩;由中唐的乱世离愁到晚唐的深婉哲思,《锦瑟》的“未明言”让刘玉玲老师发出“字字可读,句句惘然”的感喟,而我却为望帝化鹃的典故所嗟叹:该庆幸的是年岁还轻、时光未老,怕只怕杜鹃过早鸣叫,使百花应声而凋,使荃蕙化而为芽。

读着读着,越发觉得诗歌体验就是一条依心依性而行的道路,读诗之人各有各的步伐,但并不妨碍彼此相通。

于是,总有一些闻风相悦者走向同一个地方,继而拔擢出一派又一派传承者。柴海军老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正如当代的“采诗官”,将诗歌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每时每刻涌向心头的感觉。这样的诗歌赏析,不再是应试所带来的干巴巴之感,而是一种情绪的清晰流动,就像春云一般凝而不滞。

横跨唐朝数百年历史,纵穿五古、五律、七古、七律等诗歌体裁,领读老师以韵为独特视角,沿着字形演变溯流而上,在视频赏读中呈现音形相契的30首经典作品。比如,《次北固山下》一般被解读为江春旧年交替间,游子对时序更迭的敏感和故园之思,但是从韵的角度竟然可以解读出不一样的感情:一种平和开阔、恬淡微喜的心境,一种中原人游江南的流连忘返之乐;再如诗题中的“次”,领读老师形象地解释为“看着美食流下了两滴口水”,怪不得有“停留不走”的意思。

每次整理共读笔记,都有一种坐在羲和的太阳车上之感,一路应接不暇。我想,这份笔记不仅是一个个字符的堆叠,更是我在2025年夏天“端坐一院中,与诗共消暑”的见证。正如甲骨文“见”字的模样:一人跪坐,目光如炬,直视前方——而在那前方,我也带着原始的虔诚和好奇,予以回望。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沙溪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