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熏风初盛,蝉鸣渐起,一场跨越千年的唐诗之旅如期启程。携着蘅塘退士编、赵昌平解的《唐诗三百首全解》一书,我跟随中国教师报组织的“唐诗三百首”暑期共读活动,与张九龄的明月、陈子昂的孤台、韦应物的空山、李白的蜀道、杜甫的秋江、高适的边关、刘禹锡的故垒、韩愈的山石、柳宗元的城楼、马戴的楚江、许浑的驿楼逐次相伴。共读活动的最后一天,当我读到白居易的泣血之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时,忽然懂得千年前古人那份赤诚之情早已“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诗意的灵魂”。
共读的第一首诗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字句在屏幕上出现,领读者团队的柴海军老师吟诵之声随之响起,古雅悠长的声调让我在夏日的浮躁中得到清凉的抚慰。随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缠绵在空气中弥漫,我仿佛与望月难眠的诗人一同在绵长的思念里共振心弦。
每天最期待的那道“下午茶”当数金锐主编对当天共读唐诗的导读文案,他擅长用敏锐的眼光、犀利的剖析、细腻的笔触点拨诗歌的关窍,他的文字从不说教,如老友闲谈般信手指点诗中乾坤。无论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是孟浩然的“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抑或是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那些被文字凝固的意境,在他的导读中化作可感的光影、可触的温度、可言的情感,连呆板的平仄都染上了斑斓的色彩。
最难忘的是诗人魏新河老师在线直播为学员答疑的环节:他定义了好诗要点——沉郁之情、优美之景、卓异之理、惊奇之事;他告诉我们精读一首诗的方法,包括读懂题目、弄懂字义、理解典故、疏通句意、掌握技巧等——他特别强调读诗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含糊不清的字、词、句;他还指出欣赏一首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意境之美、音韵之美、文采之美。聆听专家的讲座,令人如沐春风,回味再三。
为了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和提升学习价值,我制订了每日必做“三件套”计划:晨读文本做批注、午看视频记要点、晚写心得抒感受。共读活动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上的诗歌教学——自己是否太专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全文、注释、翻译、主题”,却忘了让他们感受“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意气、“暂凭杯酒长精神”的人生沉郁?我渐渐明白,诗歌教学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点的堆砌,而在于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面对人生各种境遇时,能与千年前的诗人产生心灵共鸣,以从容的姿态去面对、去化解、去升华。
从张九龄“天涯共此时”的旷远豁达,到白居易“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深沉低回,我们历经唐诗四季,遍尝唐诗百味。唐诗的伟大,在于它用最凝练的文字道尽了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能得到唐诗的陪伴和慰藉——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牵念羁旅的家人,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海内存知己”中珍惜“天涯若比邻”的情谊,在“行到水穷处”时领悟“坐看云起时”的达观……那些藏在平仄里的心事、寄在意象中的豪情、凝在文字里的忧思,从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
“时晦佳游促,高歌听未终”,初秋的风已带来些许凉意。整理学习期间所做的笔记,我发现竟积累了近两万字的批注心得;翻检微信共读群的聊天记录,那些妙趣横生的讨论仍历历在目。我们在唐诗中读懂了春花秋月惯常事,体会到悲欢离合总关情,便拥有了感知生活细节、捕捉日常温情、聆听心灵共鸣、激发精神创造的能力。
夏日的唐诗之约,让我得以亲近唐诗经典,更让我体会到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带着学生在诗歌的世界纵情遨游,播撒美善的种子——待来日春风化雨,何愁学生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诗意天地呢?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红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