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纵横谈

校园配餐不能只靠信任运行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薛建玲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日,一连串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将校园这一特殊场域推向舆论风口。四川乐山出现学校食堂挪用食材,云南丘北查出供餐企业使用变质猪肉,浙江温州有家长投诉饭菜反复变质。这些案例指向同一个问题:校园食品安全正成为舆情高发领域。人们痛心的不只是个案本身,更在于其中暴露出的共性症结——明明可防可控,却因为责任缺失和制度空转而问题频现。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批准发布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便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标准,从源头治理食品安全风险,补齐监管制度短板,为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构建安全屏障。标准的出台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校园配餐不能只依赖家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必须依托法律制度与监管机制来运行。

制度并非纸上谈兵,关键在执行。近年来曝光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无一不是因为制度存在但没有落地。比如一些地方推行“双人验收”,要求两名责任人共同确认食材质量,但现实却是“一人签字走过场”;“日管控、周排查”的规定本是防患于未然的日常机制,却在不少学校流于形式。当前更迫切的任务是让已有规定真正“长牙齿”,让责任人不能缺位、企业不敢造假、监管不再失灵。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国家标准强调全过程监管:从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到运输配送和留样管理都提出了细致要求,甚至明确要求为车辆安装定位系统、建立食品召回机制。这无疑补足了从“锅里”到“嘴边”的关键环节。但现实的挑战是如何保证标准不被“打折执行”。比如,企业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在纸面上很容易落实,但实际由谁来担任?有没有专业培训和责任约束?再比如,“明厨亮灶”制度中摄像头是否实时在线,是否存在“样板厨房”?如果缺乏第三方与家长的共同监督,所谓的透明仍可能是虚设。

校园配餐关系孩子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安全感,任何一次事故都会迅速放大成社会性事件。乐山、丘北、温州等案例之所以舆论汹涌,不仅因为孩子吃坏了肚子,更因为家长感受到信任危机。当学校和企业无法给出明确、可信的解释,家长的焦虑就会转化为对整个教育系统和监管体系的不信任。这种信任缺口可能比一次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的影响更严重。

因此,要真正回应社会关切,就必须推动多元参与和责任共担。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常态化执法”,该抽检的必须抽检,该处罚的必须处罚,该曝光的必须曝光,让企业意识到违法成本远大于守法成本;另一方面,学校不能仅仅把供餐视作外包事务,而应当建立内部食品安全责任链条,设立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与的监督机制。更进一步,还可以探索配餐企业黑白名单制度,通过公开透明的信用评价,让不守规矩的企业寸步难行。技术手段同样值得重视,可利用大数据分析食材采购、学生就餐反馈等信息,形成风险预警和动态监管。

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的本质是一次关于公共责任的重构,监管部门、学校、企业、家长任何一方缺位都会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校园配餐不是小事,不仅关乎孩子吃的是否安全,还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吃得安心、家长放心,必须让制度持续加码,监管久久为功,让责任不再悬空,让监督成为常态。如此,才能不辜负全社会的信任。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