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尚书·舜典》有载:“诗言志,歌永言。”严羽《沧浪诗话》有言:“诗者,吟咏情性也。”古诗词跨越千百年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价值,能够陶冶情感,孕化精神,滋养生命。“诗词育人”已成为当下培养青少年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然而,现实中仍有部分青少年认为古诗词高雅神秘、遥不可及,对古诗词产生了距离感、畏惧感甚至排斥感,难以真正领悟其魅力。事实上,古诗词虽因时空流转变迁而产生了一些隔膜,但其核心却指向生活与生命,传达着亘古不变的情感与精神价值。因此,在实际阅读和教学中,可以聚焦古诗词中的生活化意象,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集中、多维地展示古诗词中的日常“烟火气”,从而建立起古今链接,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助力青少年亲近、热爱古典诗歌。
生活化意象:人间烟火的动人魅力
古诗词创作虽高于生活,却依旧源于生活。古往今来优秀的诗人,或善于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亮点,或善于将情感投射至日常生活物品,在古诗词中营造了平易近人、类别多样的“生活化意象”。
所谓意象,即意与象的统一。“意”指源于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情感、思想、态度、心志等;“象”原指长鼻四足的大象,后引申拓展为“物象”,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意象是将主观情意寄托于客观事物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主观情志因人而异,客观物象丰富多样。其中,生活事物与人们关联密切,是古人重要的情感寄寓对象,由此形成的生活化意象,既为我们描绘了丰富的古代生活,也折射出其中蕴藏的真情实感。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农事劳作意象“芣苢”既展示了劳动细节,又表达了收获时的喜悦。“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看似平静安好的家居生活意象“捣衣声”,却暗含对战乱未罢的担忧和对戍边亲人的思念。“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时令民俗意象在描绘人文场景的同时,也印证了古人的生活实践智慧。“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集、珠玑、罗绮等市井往来意象,反映了钱塘的繁华、生活的富足,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日常饮食也是古诗词描绘生活的重要意象类别,《猪肉颂》一诗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猪肉烹饪过程,虽自嘲因拮据而食用贱价猪肉,却恰好反映了苏轼的生活智慧与豁达态度。汪曾祺有言:“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诗词中的各类生活化意象,展示了千百年前的多种生活状态与多元社会风貌,承载着古人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是解读古诗词的“密码”,也是亲近古诗词的“路径”。
群文阅读:于伦常日用中亲近“传统”
群文阅读是提升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的有效方式,即围绕某个主题或议题,以教材篇目为基础,拓展课外语篇,引导学生进行多文联读。以生活化意象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能够有机串联起多首古诗词,通过意象的异同对比,展示丰富多元的古人生活情态,集中还原真实生动的日常情境,营造画面感,潜移默化中让读者身临其境,拉近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同时,多语篇阅读也能够带来新鲜感和挑战性,引导学生深入赏析生活化意象,挖掘背后所反映的鲜活日常,以此激发青少年学生对古人不同生活状态的探索欲和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自觉亲近古诗词。
朱光潜在《读写指要》一书中写道:“《诗经》在精神上是现世人间的,长处全在家常亲切,于伦常日用中流露至性深情。”直观、亲切的生活化意象背后,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单篇古诗词中的生活化意象往往呈现的是某位诗人或词人在某一生活状态下的特定情感,而借由多语篇阅读,则可以进一步感受创作者置身不同生活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动态,帮助我们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古诗词群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塑造的精神群像,能够带领读者领会不同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处世智慧。例如,同样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茅屋,杜甫由风破茅屋联想到百姓疾苦,生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愿望,足以见其忧民情怀;辛弃疾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描绘农家的温馨生活,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宁静平和;而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则以意象的叠加,道出了游子漂泊在外的孤苦和对家乡亲友的思念。古诗词群文中所展示的不同生活态度与情感内涵,恰可在不经意间直击人心,唤醒情感,抚慰心灵,从而拉近我们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
聚焦生活化意象的古诗词群文阅读策略
围绕生活化意象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可以让“传统”复归“生活”的朴实与亲切,从而进一步激发古诗词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在具体教学中,可从古诗词选篇、生活化意象分析、群文阅读方式三方面入手。
以生活化意象联结课内外古诗词,灵活多维选篇。进入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历经充分考量,适配度、可读性高,是中小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基础。聚焦生活化意象的古诗词群文阅读,应从教材中的古诗词语篇出发,有针对性地灵活选取课外篇目,联动课内外古诗词,拓宽阅读面。从诗歌发展历程上看,可基于同一类生活化意象选取多首不同朝代、不同诗歌体裁的作品,形成发展链条,通过书写差异还原生活化意象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进程,展现生活变化与时代变迁。与此同时,也可选取同一朝代作者的诗词作品,以多元的生活化意象描绘,展现不同诗人对生活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揭示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时令、节气角度来看,古诗词中营造的生活化意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如当季农作物、节日风俗等。因此,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取对应的课内外古诗词,依时而读,为感知生活化意象提供背景支撑。此外,还可将古诗词群文阅读融入其他教学模块中,围绕生活化意象进行个性化主题选篇。例如,在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挖掘书中描写生活化意象的诗词,借由意象分析和诗词阅读,既深化学生对《红楼梦》人物、主旨的理解,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聚集意象背后的个性化生命体验,贯通古今生活经验。生活化意象记录着日常事务,也承载着情感态度。不同作者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便面对同一生活境遇,古人之间的思索、体悟也有所差异。例如,同样写渔者的捕鱼生活,《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借由日常服饰,点明了渔父的悠闲自在,而《江上渔者》则聚焦渔民的谋生工具“小舟”,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道出渔民艰苦谋生的不易。可见,解读古诗词生活化意象,不能泛泛而谈,应挖掘其“反常合道”之处,分析意象背后独特的、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这些依托特定时空背景的古人生活感悟,往往与当下读者的经验视域形成差异对比。因此,在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时,既应通过古今生活经验差异营造陌生化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索兴趣,又应借由生活化意象,构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引发青少年学生与古人的情感共鸣。例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句描述自己所种的豆苗被杂草盖过,以寻常思维来看,若农作物长势不妙,周围杂草丛生,必定影响积极性与好心情,但陶渊明却不以为意,依旧晨兴夜归,躬耕劳作,乐在其中。通过深入体会可知,正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与率性高逸的人格,造就了这般自在随心、无欲无求的境界。可见,在解读古诗词中的生活化意象时,应重点分析“物象”中所隐含的创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悟,从而贯通经验,引发情感共鸣。
创新古诗词群文阅读方式,为意象感知提供现实情境依托。古诗词情境创设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难点,而生活化意象贴近日常,更容易实现情境复刻与场景还原。为此,应聚焦生活化意象,创新古诗词群文阅读方式,为分析意象、解读古诗词提供现实情境依托。在学习方式上,可围绕生活化意象开展项目化学习,例如聚焦饮食文化,搜集、阅读包含美食意象的古诗词,如杜甫笔下“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的生鱼片、苏轼的东坡肉、“好竹连山觉笋香”中的竹笋等,对比饮食异同,分析内涵情感,通过文字点评、图片展示、视频解读、美食复刻等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挖掘饮食背后所反映的情感态度、人文特征与社会样态,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价值与魅力。在文化活动方面,可基于古诗词中的生活化意象,开展绘画、朗诵、歌舞、戏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活动前通过阅读诗词、分析意象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情感,在此基础上,将诗词文字转化为直观、可感的音像图画,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获得具身体验,在感官刺激下深化对于古诗词意象的理解,体会古人蕴藏其中的情感态度。此外,还可将AI等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手段,还原古诗词中的生活情境和意象原型,穿越时空隧道,回溯古人生活,从而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解读诗词,品味生活。
古诗词阅读是涵养心灵、蕴化生命的有效路径,而意象分析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环节,其中,生活化意象指向日常经历,凝聚人类共通经验,能够进一步激发情感共鸣。即便跨越千百年,相隔万余里,古诗词中那一缕缕生活烟火依旧氤氲着温暖,滋润着人心。在与古时烟火气息不期而遇的那一瞬,我们将进一步体会生活之美,于传统文化浸润中不断丰盈我们的生命。
(杜霞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晓彤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3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