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块静静躺在河底的卵石,看着时光从身上缓缓流过。”一直以为,自己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平庸平凡地结束教师生涯。没想到因为一次赛课,让我的教学生涯传奇而美好。
2018年12月,全市优质课竞赛首次在我当时任教的学校召开,县教育局与学校领导将获取好成绩的重任交给了我。有机会参加市级优质课竞赛,这是无比光荣的事。但那年我已经47岁了,第一次参加市级竞赛课,与一群年轻教师同场竞赛,压力可想而知。但我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迎接挑战。
我将自己的竞赛课题定为《智取生辰纲》,这是初中语文的经典名篇,《水浒传》又是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书目,这样不仅可以上好一节课,更会带动整本书阅读。愿望是美好的,但精心准备的课却成了一系列“演砸”的开始。厚重、艰涩的文本,个人教学素养的不足以及基本功的不扎实,所有问题都在这堂课中爆发了。
面对同事的直面批评,我第一次深知上好一堂课的不容易,也第一次感到富有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团队对于自我成长的重要意义。试讲的过程被称为磨课,不仅是对课的研磨,更是对人的折磨。一次次试讲的失败,如一瓢瓢冷水迎面浇来,让人感到害怕与窒息。
好几次我都想退缩,但性格中的倔强又让自己坚持了下来。同事也有不同意见,认为选择这样一篇很难的课文本身就是错误。通过试讲,我发现学生没有读懂这篇课文,也没有深读《水浒传》,基于学情的教学是我坚持的方向,不能因为过程的艰难而放弃,更何况通过自己的试讲,确实对学生的阅读有了推动作用,这正是我坚持的理由。
回首磨课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当遇到困难时,坚定自身的教育主张往往是最艰难的,如果不是拥有30年的教学经验,我可能就会放弃最初的设想。多年对课堂教学不懈的探索,成了我最后成功的关键。
面对这样一篇课文,艰难与困苦依旧摆在面前。特级教师冯大海提醒我:“大道至简,解读文本是你的特长,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厚度。”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也让我回顾了历次试讲的经过,所缺乏的不正是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吗?
我真的读懂杨志、读懂《水浒传》了吗?少年读“水浒”,读到的是杨志的无能与可笑;中年读“水浒”,读出的是几分无奈与辛酸;而今满头华发再读,读到的是现实的悲楚与英雄末路的凄凉。在我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如此深读了吗?
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教师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怎么可能让学生深读?为教学而教学,为炫技而教学,这不正是我一再失败的根源吗?也正是在那一刻,我明确了要追寻的方向——站在文本深度教语文、从学生视角教语文、用古典方法教语文。我将教学过程定为“巧借回目理情节”“评点批注品人物”,这一设计一下子切中了教学的要旨。
在后来的竞赛中,我一举夺得第一名,并在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次赛课让我明白,课堂教学学无止境,过程越艰辛,收获也越大。无论如何,从学情出发基于学情的教学最有意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应是教学遵循的方向。
这次赛课后,我放弃了平凡过完教学生涯的想法,而是积极参与农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自己在赛课过程中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更因为在赛课中我发现农村青年教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这对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怀揣这样的理想,我相继成立了县、市两级名师工作室,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让他们得以迅速成长,近年来为当地培养了38名语文骨干教师。同时,我组建了“优秀教师群落”,让青年教师在教学探索的路上不再孤独。
我还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用自己47岁赛课的经历,鼓励中年教师走出“舒适圈”、放弃“躺平”思想,带动各校的中年教师继续成长,发现并培养乡村语文首席教师,促使许多中年教师焕发了新的教学活力。
正是因为在教师培养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我在50岁时被评为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名师的华丽转身。
回望这段看似鲜花满径却又荆棘遍布的旅程,47岁第一次参加市级优质课竞赛成为我的重要转折。感谢一路走来给予我帮助与鼓励的友人们,更感谢不甘平凡的自己。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实验学校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