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堂
湖南武冈中山堂,静静地休憩于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的校园一隅,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中山堂前坪院里有4棵浓荫遮地的香樟,最大的一棵是建造中山堂那年植下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
我于1981年下学期进入武冈二中,直至2007年上学期退休,一直在学校任教,曾在中山堂右侧的平房里住过10年。晚餐后,我经常在中山堂前的香樟下漫步,瞻仰中山堂的外观;我当然也无数次走进已成为学生寝室的中山堂,嘱咐他们注意安全。
巍巍中山堂,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938年春,日本陆军部作出“秋季进行汉口作战”的决定,我方的武汉保卫战势不可免。在紧急关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由爱国将领李明灏组织、率领南迁至湖南武冈,更名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俗称武冈分校。
武冈分校校园定在武冈城东郊的法相岩畔,李明灏提议在校园内建一座中山堂,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二为鼓舞师生抗战勇气。于是,1941年3月破土动工,1943年7月建成。中山堂系中西合璧的大庑顶外带四个攒尖顶角楼的砖木结构建筑,由正楼、左右厢房、花园等组成。因原地基在土墈上下,地势南高北低,故正面只外露二层,背面为三层。进正楼大门须登九级台阶,大门往上,三楼墙壁正中竖着长方形加三角形、两端是立柱的牌匾,长方形上面是阴刻的“中山堂”三个楷体字,笔画圆熟老到。一楼、三楼是军士和军官的住房,二楼(也就是正面看到的一楼)分为三间,中堂是纪念厅,左右两间分别是图书室、医务室。纪念厅后墙正中悬挂孙中山遗像,下摆一木制长方形供桌,供桌后面是《总理遗嘱》石刻一方。三楼后墙正中嵌《中山堂记》石碑一方。
好男儿杀敌去
学校多次请来当年在武冈分校读书的抗战老兵,请他们讲述当年在中山堂的活动,以及从中山堂走向抗日战场后与敌人拼搏的情景。
在我心里,装着太多的这一类故实。
1943年3月,李明灏已接到调离命令。离开的前夕,他到工地巡视一番,再次嘱托施工者“质量第一”。7月,学校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教职员工先是高唱黄埔军校校歌,然后在军乐队伴奏的旋律里对着孙中山画像行礼,接着齐声背诵《总理遗嘱》。接灵仪式环节,教育处长捧着学校在抗战中阵亡的官兵名册,沉痛地念出一个个名字,两名教官将烈士遗照镶嵌在早已写好姓名的木制灵牌上,全场都是啜泣之声。所有阵亡官兵的遗照镶嵌好以后,全场高呼:“挥泪继承烈士志,以血洗血卫中华!”
中山堂建成以后,学校学员的毕业证都是在中山堂领取,他们捧着毕业证在孙中山遗像前背诵《总理遗嘱》后便慷慨离去。这些学员以初级指挥官的身份直接奔赴抗日前线,许多人都牺牲在抗日战场。
第十四期学员李向武毕业后准备奔赴抗日前线,他怀揣毕业证从中山堂走出,壮怀激烈地喊着“好男儿杀敌去”,走到校门外法相岩的太保洞,架着云梯,咬破手指,把血滴在早已拌好的红土浆液里,在洞穹顶写下“好男儿杀敌去”六个字。一年以后噩耗传来,李向武壮烈牺牲于长沙保卫战。
“好男儿杀敌去”,这是学校所有学员走上抗战前线的铮铮誓言。
2023年,武冈分校建校85周年,已过期颐之年的抗战老兵刘达辉来到中山堂,一字不漏地背诵了《总理遗嘱》和李明灏在第十四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他又应武冈二中之邀,向全校师生讲述当年在武冈分校学习的情况,讲述自己也曾在法相岩太保洞咬破手指写下“好男儿杀敌去”的情景,讲述自己在抗日战场上的拼死经历。老人说,在抗日“最后一战”的雪峰山战役中,他率一连战士守卫一个隘口。敌人穷凶极恶,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上冲。他们连的战士也一个个牺牲了,接着子弹也打光了,他对战友说:“人在阵地在,只剩一个人也要死守!”后来,敌人冲进隘口,他扔下已经没有子弹的枪,夺过敌人的枪再次向敌人开火……不久,增援部队来了,隘口守住了,他们连只剩下四个人,都带着重伤。老人说,自己右腿的骨缝里嵌着一颗子弹,一直没有取出来。
老人还讲述了同样在法相岩太保洞写过血字的战友李东生的故事。1943年,在宜昌保卫战的“石牌大战”中,作为排长的李东生一条胳膊被打断了,却死活不肯退下去治疗,两眼通红地咆哮着说:“老子的胳膊不能让小鬼子白白打断,老子还有一条胳膊能打枪、能肉搏,一定叫小鬼子用命来偿还!”打到后来,双方转为肉搏战,李东生一只手挥舞大刀迎击一个日本兵。那个日本兵个子比李东生高大,又欺负他只有一只胳膊,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谁知两三个回合,李东生就砍下他一只胳膊,又两个回合就砍断了他的脖子。后来,又有几个日本兵围上来,李东生砍死一个,最后壮烈牺牲。
“好男儿杀敌去”,正是这种慷慨的决心,让中山堂至今都带着一片悲壮之气。
大哉洞庭
武冈二中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瞻仰、参观中山堂,聆听校史介绍,然后在中山堂的坪院里军训。
武冈二中的前身是私立洞庭中学,私立洞庭中学是这样办起来的——
李明灏有一个同乡好友刘侃元,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在日本时与李大钊相识,回国后经李大钊介绍来到设在广州的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李明灏来到武冈后,刘侃元也应邀而至。1939年春季的一天,李明灏在中山堂与刘侃元商量工作,提出创办一所私立中学。私立中学可解决学校教职工子女的读书问题,也可解决本地人的“读书难”,还可招收流落武冈的外地人子女。刘侃元表示自己也有这样的想法,李明灏便提出让刘侃元出任校长,刘侃元点头说“舍我其谁”,两人拊掌而笑。
为何叫洞庭中学呢?因为这个名字既有湖南特色,又有这样的寓意:学校像洞庭湖兼容湘、资、沅、澧一样招收各方学子,希望培养的学生像洞庭湖一样无私无欲、惠泽八方。不一会儿,刘侃元就吟出一首词《大哉洞庭》:
大哉洞庭,八百里洞庭!
我们是国难的鲜花,我们是民族的明星。
铁肩担起了百年的国耻,身世早遭逢了抗战的艰辛。
莫说我们小,只要我们忠诚。
时间是我们的,祖国正需要我们。
我们努力,争取光荣!
洞庭波兮木叶下,湖光浑太清。
大哉洞庭,我们的洞庭!
李明灏说:“可以作为洞庭中学的校歌啊!”刘侃元说:“我就是在写校歌!”
不久,李明灏请音乐家王国民谱曲,《大哉洞庭》正式成为洞庭中学的校歌——后来也成为武冈二中的校歌。
洞庭中学于1939年秋季正式创办,李明灏写信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校名,于右任很快寄来了“洞庭中学”四字手书,李明灏随即将其制成校牌。
3年后,洞庭中学获得特大喜讯:湖南省初中毕业会考,学校荣获全省第一名,奖品是两个刻字纪念的红漆立柜——这两个立柜现在还在武冈二中办公室“服役”。
1946年1月1日,军校迁离武冈,将校址移交给洞庭中学,洞庭中学开始独立办学;1953年,洞庭中学更名湖南省武冈县第二中学,并确认为省属重点中学;1981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出重新调整重点中学的通知,武冈二中被定为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武冈二中被定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香樟树下
中山堂和武冈二中,二者是相依相存的。尽管武冈二中校园不断扩大,现代化建筑不断增多,校园风景也越来越优美如画——但中山堂总是这画图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一笔。
1984年春天,中山堂前的香樟刚刚掉去老叶、发出新叶,一个年过五旬、富有军人气质又不乏儒雅的人,一边循着中山堂前的九级台阶而上,一边深情地说:“洞庭中学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也是我人生道路的最重要起点!”他叫龙世辉,先后是军校二分校学员、洞庭中学学生。军校政治部创办《战斗日报》,其副刊注重培养文学新秀,龙世辉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就是在《战斗日报》发表的;后来在洞庭中学的校报《洞庭之声》上,龙世辉发表了更多的文章,还当上了《洞庭之声》的编辑;龙世辉从军后仍然笔耕不辍,1952年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推动了《林海雪原》《三家巷》《子夜》《瞿秋白文集》《芙蓉镇》《将军吟》等200余部作品出版。
2024年金秋时节,我于1986年送出的学生唐能成来看我。我和他一起参观、瞻仰了中山堂。他走进一间房子,说起晚上打着手电筒看书被我发现的故事;我也说起他当年最喜欢说的一句话,那便是“好男儿读书去”……
从“好男儿杀敌去”到“好男儿读书去”,中山堂里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着,既有热血也有温情。
如今,中山堂已经不作为学生宿舍使用,而是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我退休后常常去学校,尤其喜欢在中山堂前踯躅、徘徊。有时,游客来了而讲解员未到,我便“自告奋勇”讲解起来——是啊,让更多人知道中山堂的前世今生,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第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