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儿童立场,尽在一字之差

——听吴正宪老师讲“归一问题”有感

发布时间:2019-03-09 作者:刘伟男 来源:中国教育报

香港作家蔡炎培因为一句话,爱上了一个人。他说:“但想她即使长得是个丑八怪也不管,总之我爱着你作品的同时,也深爱着你。”让他爱上她的那句话是:“只有一滴水,也能流到中国。”

天才诗人海子因为一句话,爱上了一个人。他说:“我爱着一个人,我爱着两只手,我爱着十只小鱼,跳进我的头发。”沉醉在恋爱时光里的海子,给全世界都抹上了糖。让他爱上她的那句话是:“我喜欢海子的诗!”

我,也爱上一个人,不过不是因为一句话,而是因为一个字。

人,是吴正宪老师;那么,那个字呢?

美国学者凯文·凯里说过:“未来,所有能够想象被分享的东西都将被分享。”我一直认为,上课就是将教师发现的“珍宝”与学生分享的过程。直到前几天听吴老师讲“归一问题”,她把“他”改成“你”的说法,让我重新开始品味“分享”二字的深意。

在解决“3件上衣用了15个扣子,15件上衣需要用多少个扣子?”这一问题时,学生们展示出了不同的画图作品。面对4名学生的作品,吴老师开始组织学生们欣赏不同画法的优缺点。

生1(指着生2的作品):他画的……

吴老师:不是他,是“你”画的。

生1(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把盯着作品的目光转向了作者):你这种画法太麻烦了,今天咱们讨论的是衣服,如果换成飞机、坦克,那不是更难画了嘛!

生2:谢谢你,我知道了,下次我会画简单些。

……

在之后的交流中,每当学生说“他的作品”时,吴老师都会善意地提示学生们改成“你的作品”。

由“他”变“你”,一字之差,带来的是迥然不同的目光、情感。每当学生说“他的作品”时,眼中盯着的是投影上冷冰冰的作业;改说“你的作品”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抬起头,眼中是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成长的同伴。

由“他”变“你”,一字之差,传递的是相差甚远的教育理解和观念。说“他”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说“你”时,却是学伴之间的对话。“儿童立场”或许就藏在这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差上。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那是“谁”与“谁”之间的分享呢?师生之间的分享,应该有;但生生之间的分享,更高级、更迷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分享的过程中,应该让儿童站立在课堂的正中央。此时,我们最能听到他们生命的拔节声。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但不应像老人手中的拐杖,扔不得、离不开,更应像孩童学车时后轮两侧的辅助轮,先是离不开、丢不掉,而后来,却慢慢地、慢慢地在没发觉时,就不再需要了。

由“他”变成“你”,吴老师有意识地“退出”,站在最外侧,看着讲台中央的学生,那场景真的很美。

我很喜欢听周华健的《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以前,我备课的追求是“有没有一节课,会让你想起我”。现在,我觉得:一节课太长,爱上吴老师,一个字足矣。

(作者单位:北京市史家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09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