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没有课堂时间,他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大课间和午休来给学生们上课——

用汗水浇灌校园里的音乐之花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本报记者 陈欣然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午大课间,天津中学七年级学生马艺珍走进排练室,跟学校民乐团的同学们一起,在老师姜运利的带领下练习乐器演奏。马艺珍已经上了一学期的器乐课,主攻倍大提琴,现在已经会弹《很久以前》这首曲子,她对乐器课非常喜欢,一节课都没落下。

看到学生们到齐了,姜运利指了指黑板上的《卡农》乐谱:“今天我们就练习这一小段,节奏相对简单,现在大家拿起小提琴,跟着我来练……”

今年63岁的姜运利并不是一名专业音乐教师。他从小就爱好音乐,先后自学了十余种乐器。2002年,他进入天津中学从事校园网络维护和宣传工作。工作中他发现,学生课表里的音乐课,除了音乐欣赏和唱歌外,几乎没有跟乐器相关的内容。

从小就玩乐器的姜运利认为,会一门乐器,能够陶冶情操,让人一生受用。于是他主动向学校申请,在校园里办一个民乐社团,由他义务教授学生器乐。没有课堂时间,他愿意牺牲休息时间,利用大课间和午休来给学生们上课。姜运利的想法得到学校支持,就这样,从2007年起,天津中学在大课间和午休时多了一个特殊的器乐课堂。

一堂器乐课时间并不长,只有20分钟左右,但姜运利的付出更多在课堂之外。教授小提琴之前,每架琴都需要校准音。20多架琴,姜运利每次课前都要提前40多分钟一一校准,以便学生们在大课间短短20分钟里集中精力练琴。

校园民乐团里的乐器涵盖二胡、笛子、古筝等近20种。成员都是零基础,需要从头学起。而有些乐器,姜运利也不会,于是他便自己先去学习。2012年,乐队里增加了笙。那个暑假,姜运利专程到社区里向一位会吹笙的师傅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他最终熟练掌握了吹笙技巧并将之传授给学生们。就这样,姜运利一边学一边教,如今,他已经把器乐种类从民乐扩展到了西洋弦乐。

姜运利用汗水浇灌着校园里的音乐之花。天津中学校园民乐团成员从最初的8个人,发展到最多时60多人。十几年来,共计有300多名学生在姜运利的指导下掌握了一种甚至多种乐器的演奏。自2007年起,天津中学民乐团在天津市校园文艺展演中屡屡获奖,最好成绩是中学组第一名。

更让姜运利欣慰的是,每年中高考结果发布,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中,民乐团成员占了很大比例。“这说明,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习乐器不仅没有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是一种助力。”

这些年,经常有毕业生发信息给姜运利,感恩天津中学民乐团的经历。一名在国外留学的学生告诉姜运利,她如今是校园小明星,每次校园活动,上台拉二胡、吹笛子总让她赢得满堂彩。

其实,这就是姜运利开设这堂课的初衷——希望学生们在一生中最佳的学习期掌握一项特长,这项特长可以“陪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未来生活里快乐的源泉”。

姜运利退休后,天津中学的器乐课曾一度中断,学校发现学生们对学乐器的需求强烈,于是又将姜运利返聘了回来,继续给学生上这门特色课。天津中学校长孙建昆告诉记者,下一步,学校计划组建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艺术团,和艺术院团合作,让更多专业艺术家定期来校园为学生上课,学生们也可以去校外专业平台体验学习,让学生更加生动、主动、全面地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