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陆红法:荒地里长出一人高的藜麦

发布时间:2019-05-06 作者:通讯员 甘素凡 朱慧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丽水市庆元县百山祖镇在10年内完成了从被海拔限制农业经营,到如今拥有10万多平方米的藜麦种植基地的转变,并成为了浙江省内藜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乡镇。

而这位特派员也成为了华东地区引进藜麦并试种成功的第一人,他就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陆红法。

2009年,为响应“科技扶贫”,本为生物工程系主任的陆红法“主动请缨”,只身赴500多公里外的百山祖镇担任“科技特派员”。经过走访,他很快发现当地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进城务工,镇里劳动主力已转移到老年人身上,可庆元县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老人无法继续进行水稻种植,只能种点豆子、地瓜,田间杂草一天比一天茂盛,农民的生活愈发艰苦。这一切陆红法都看在眼里,“干着急也没用,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找到既能方便农户种植又能卖钱的作物。”陆红法说。

为寻找这种“两全其美”的作物,陆红法考察百山祖镇的地理条件,同时向诸多省内外专家请教适合高海拔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2014年9月,藜麦引起了陆红法的注意。

他惊喜地发现,藜麦属于喜冷凉耐瘠的高海拔作物,具有高收益、高营养价值的特点,并且不需要投入重劳动力,老年人有能力保证藜麦的成功存活。如获至宝的他,毅然决定在2016年4月引进试种。“让荒地长出藜麦”成了陆红法心心念念的目标。然而,经过一年的试种,藜麦生长情况和结实率都没能达到他最初的预想,“有点失落,但又不甘心,方法总比问题多。”陆红法说。

陆红法实地调研我国山西、陕西等地的藜麦种植基地,并捎回土壤样本。回到庆元,就立刻跑到研究所,进行土壤化验分析,发现藜麦对氮、钙、磷和钾的需求十分苛刻。秉承着“结合实际情况,实现精确施肥,思路不会错”的观念,陆红法通过改善部分土壤成分克服了藜麦长不高的难题。然而,连续在同一地块种植的藜麦又产生了新问题,于是陆红法改变思路,采用轮种方式。

终于在2017年,再次试种的40余亩藜麦,亩产量达到300余斤,让荒地长出一人高的藜麦的梦想也终于成真。浙江省成为了华东地区第一个成功试种藜麦的省市,而百山祖镇成为了浙江省内藜麦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乡镇。

“2017年底到2018年3月,我最忙碌的日子要开始了。”陆红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

6次藜麦种植的大型培训,两百多户农民,全部都需要陆红法亲自指导和操作,并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和藜麦种子。开始进行藜麦苗移载时,他向农民们解释“土壤要求湿润,一般选择雨后”。到了收成的季节,他又需要提前培训农民,“成熟期无雨,种子不易在穗上发芽,及时收获藜麦,保证营养成分。”

早在试种阶段就出现少量藜麦根浅、茎秆脆弱易倒伏的问题,在大范围种植后,问题更加严峻。一到台风季节,陆红法和农户们成天心惊胆战,如今他正在四处打听解决藜麦易倒伏问题,“我们经验不足,必须广纳良言才能解决问题。”

每次进村,村里人老远就会喊“陆老师”“指导员”。一位老农曾经紧握他的手,对他说:“自从陆老师来了,我们生活有了更多保障啊。”

脚踩大地,躬身耕耘。陆红法在藜麦种植中也瞄准藜麦引种研究,将“高海拔山区藜麦引种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想与更多农民分享他自己总结的藜麦种植方法。如今,包括桥陌村在内的更多村庄加入了藜麦种植大军。同时,他还计划培育两个适合高海拔山区种植的藜麦品种,把长出一人高的藜麦“搬”进更多山区。

“担任百山祖镇科技特派员是40岁时,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10个年头,这条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陆红法有感而发。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有一支生力军,他们奉献着专业技能和科技智慧,一个人带富了一个村,带活了一种产业,其中有如获得“成绩突出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的陆红法一样,用10年时间让“富裕之路”直通大山深处的人。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6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