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白杨中学请父辈做导师,挖掘身边楷模精神——

“我们这样涵养教师的奉献精神”

发布时间:2019-05-07 作者:本报记者 蒋夫尔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这首广为传唱、家喻户晓的歌曲里的小白杨哨所,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境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小白杨中学与其毗邻。这里条件艰苦,过去每年要流失10多位教师。

从2004年开始,学校启动“教师奉献精神涵养计划”,打造了一支“不怕吃苦、能打胜仗”奉献精神突出、稳定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成为兵团远近闻名的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奉献精神永不过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涵养教师奉献精神,为边疆学校留住了教师。”小白杨中学校长周忠阳说。

父辈成为教师人生观“导师”

培养教师奉献精神,不能光靠说教,必须找到能让教师汲取奉献精神的源泉和渠道。怎么办?

“我们邀请教师们的父辈、爷爷辈担任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导师’,通过家庭教育和父辈精神传承,培养教师奉献精神。”周忠阳说。小白杨中学的教师超过60%来自兵团,几代兵团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兵团精神,滋养着后来人成长。

50多岁女教师徐萍在小白杨中学工作26年了。“我老家在江苏,是兵团第二代,爸爸妈妈是1964年来新疆的。他们一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父亲经常教育我要多奉献,别在意付出,引导我树立奉献才让人生更有价值的信念。”徐萍说。

杨建刚是小白杨中学副校长。他76岁的父亲去世前一天,把他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让他替自己把党费交上。“作为老一辈军垦戍边人,父亲深深爱着这片土地,爱着党和祖国。”杨建刚说,父亲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他后来的人生选择,更让他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以父亲为榜样,鞭策自己。

教育活动中,教师们家里的饭桌成了课堂,父辈劳作的田间地头成了讲台。小白杨中学通过让父辈和爷爷辈给教师讲革命故事、屯垦戍边经历、艰苦奋斗历史等,让教师接受教育。之后,再通过座谈会、故事会等多种方式,与全校教师共享。

用身边楷模带动引领教师

说起50多年坚守无人区义务巡边20万公里的魏德友,恐怕知道的人不少。

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职工。这辈子,魏德友倾力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他用实际行动铸成了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他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教师奉献精神的涵养,需要榜样带动和引领,需要榜样发挥模范作用,提供正能量。”周忠阳说,身边的榜样力量最大,示范效果最好。

小白杨中学教师和魏德友都属于第九师职工,他成为学校培训教师生动鲜活的样本。魏德友到学校宣讲,与教师座谈交流,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感动于他的故事和奉献精神。

“50多年如一日在无人区守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小白杨中学青年教师李璇说,“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李璇是兵团第三代,23岁大学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来到这里教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出了很多全国模范和榜样,小白杨中学充分挖掘,打造涵养教师奉献精神的宝贵资源。学校还将本土楷模和典型人物的故事整理成册,用于培训教师。

“身边的楷模有带泥土味儿的楷模精神,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对我们影响很大,是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教师王光辉说。

教师时刻浸润“小白杨戍边文化”

走进小白杨中学的校门,校园主道路两旁生长着高大茁壮的8棵白杨树,仰头才能看到树尖。校园中央矗立着小白杨雕塑,走进分别被命名为“根之深、干之壮、叶之茂”的教学楼,走廊里的装饰也是小白杨元素,浓浓的“小白杨戍边文化”遍布校园。

“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奉献精神培训‘教材’。”周忠阳说,“扎根边疆、团结向上、生命力顽强、正值伟岸、无私奉献”,是“小白杨戍边文化”的精神内涵,奉献精神是其精髓所在,是学校教职工们追求的精神境界。

记者了解到,小白杨中学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中华文化进心、核心价值驻心、兵团精神育心、戍边文化养心”活动。“教师时刻浸润于戍边文化氛围,奉献精神渐渐印刻在心中。”小白杨中学党委书记邵凌云说。学校还组织教师到小白杨哨所去接受戍边教育,让守边官兵给教师们现场授课,讲述感人的守边故事。

邵凌云说,学校通过“养成入手、典型引路、主阵巩固、课外丰富、实践加强、情感体验”连环渐进式奉献精神培养路径,让教师们始终浸润在“小白杨戍边文化”中。

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奉献精神在教师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实践表明,当奉献精神成了教师们认同并追求的一种文化后,就会变成一种行动自觉。知行合一,边疆学校留住教师便不再难。”周忠阳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