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1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派教师援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

共绘新时代教育援疆画卷

发布时间:2019-05-15 作者:通讯员 袁玫 本报记者 李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棵树都能屹立在戈壁,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2017年9月9日,一架载着4名援疆干部的飞机降落在新疆克拉玛依的机场,由此,一幅教育部直属高校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以下简称校区)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年多来,来自16所全国重点高校的30多名优秀教师,离开繁华的都市,奔赴天山脚下的克拉玛依。他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与校区师生共同勾勒出一幅新时代教育援疆画卷。

教学计划量身做

援建教师大多来自东部、中部地区高校,主要承担着校区经济类、电气工程自动化以及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

“来到新疆,我感受到祖国疆域的辽阔,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人很热情。”初到校区的中国政法大学教师刘丹满怀激情与憧憬投入到工作中,但没多久她就遭受了一次“挫折”。由于校区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刘丹沿用先前的教学方法出现了“水土不服”,课堂上常常一个问题抛出去收获的只是一片安静。面对这种情况,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特点重新设计课件,将原来一些较为晦涩的知识点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进行呈现,用师生互动、分组讨论等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渐渐地,学生都进入了学习状态。

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的还有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屈满学。在自己执教的“货币银行学”这门课上,屈满学常常结合金融市场的最新案例帮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他还时常给学生分享英语学习视频,设置课前演讲,鼓励大家用英文动口、动手、动脑学习,拓宽视野。

“把有意义的事儿变得有意思”是华中师范大学教师于慧君的口头禅。这位俄语教师无论在哪里出现身上总是背着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给学生批改的作业。于慧君负责校区俄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精读课,她几乎每周都会给学生布置小作业,每一份作业都会认真地用红笔标注出哪里有错误、哪里做得好,再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答疑解惑。

“客人”变成“主人”

援建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第一次上课我是个客人,第二次上课我就是这里的主人了”。他们的到来,对校区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宋飞是校区首批援疆干部。因为有着俊朗的面貌、挺拔的身材,宋飞常常被称作“男神”教授。在担任校区文理学院副院长期间,他主抓教学工作,通过规范教学管理、青年教师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观摩教学名师讲堂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授给校区青年教师。此外,他还建立了“教学工作坊”,定期与学院青年教师集体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熊水兵是校区物理系的“一宝”。课堂上,他说话中气十足,概念讲解、公式推导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备受学生推崇。对年轻教师,他总是给予无私的帮助,系里青年教师每次讲课,他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对青年教师的进步他更是不吝赞扬,时不时还会用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

校区刚刚成立,临时图书馆馆藏书籍有限,学生读书不是很方便。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侯艳萍自费为自己教的两个班购买英文经典小说,鼓励学生多读英文原著,并分小组进行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如此几个月下来,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班里英语学习氛围明显增强。很多学生自行结对子练口语,组成互助小组分享学习心得,主动学英语在侯艳萍任教的班上蔚然成风。

用爱浇灌希望

校区C5教学楼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闫洪波的身影。肩负着俄语专业大一新生的教学工作,年近60岁的他以“勤勉”二字为后辈树立了榜样。闫洪波的工作日程表上,上课、批改作业、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教学讨论等排得满满当当。课余时间,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学生中间,答疑、谈心或者干脆去教室看看学生。闫洪波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他常邀请学生去自己的住处吃饭改善伙食,经常他做饭的时候,学生们在一旁朗读课文,他时不时纠正读音。

“CAD制图”是校区一门“网红”选修课,往往刚一开放选课,名额便被一抢而空。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授课的华东理工大学教师赵菊娣主动请缨,每学期增加两个教学班。尽管教学任务繁重,赵菊娣也毫不懈怠,每堂课她都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份作业她都会仔细批改,一点小小的错误也逃不过她的眼睛。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张东为了平时能与学生多交流、建立更亲密的师生关系,主动由校外搬至校内的公寓居住。除了平日的课业辅导,他还领着经济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10余名学生定期举办专业读书交流活动。每个周日的下午,他都会带着学生一起阅读专业书籍,与大家深入交流讨论,半年下来,专业读书交流活动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

……

在校区,如是种种感人的小故事还能听到很多,在这里,援建教师们尽心竭力用爱浇灌着希望。

天山为证,绿洲铭记。援建教师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校区建设发展的故事也在继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