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池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汪炜杰——

发掘教育的无限美好

发布时间:2019-05-29 作者:记者 方梦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可能性总是无限美好,很庆幸我能参与到发掘这些美好的事业之中。

    ——汪炜杰

小档案:

汪炜杰,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教育硕士,正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中小学优秀校长工作室首席负责人,池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池州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池州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幸运成长在百年老校,惭愧办学乏善可陈。一直用心用功实践着教育的初心,意愿强烈,功底浅薄,能耐不足。一如池州小城的日子,平淡、平常,却又总在向外张望、向上拔节。小小丘壑,也有万里河山的梦想。我希望孩子们拥有向善的品格、向上的韧性。”初见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汪炜杰,人们常被他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所打动。

靠行动去带领人,靠品行去影响人,是人们对汪炜杰最多的评价。从1994年至今,汪炜杰已在教育领域坚守了25年,从历史教师、高中班主任到校团委书记、教务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各种教育角色的扮演让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愈加深刻,对教育的热爱也愈发浓郁。“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无限可能的事业,可能性总是无限美好,很庆幸我能参与到发掘这些美好的事业之中。”汪炜杰说。

坚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06年,汪炜杰任池州市第十一中学(下文简称“十一中”)校长。治校伊始,他便提出了“向善向上,适性成长”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一中课程齐,活动多,作业负担相对轻,孩子学习后劲大”,是当地人对池州十一中的一致评价。

在汪炜杰的带领下,学校的十一创新社、旋风足球队、天琴音乐社、樟树下动漫社、灵动舞蹈队、绳彩飞扬社和薪火篮球社等学生社团活动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学校每年举办的文体节、元旦游艺活动和秋季体育趣味运动会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除此之外,学校每个年级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如七年级的广播操比赛和跳绳比赛,八年级的“校长杯”校园足球赛、汉字听写大赛、英文歌曲大赛和物理知识竞赛,九年级的篮球赛等。

“综合素质的养成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落实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就是要把国家规定的校本课程开齐、开足、开好。与此同时,把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办好,取得实效,做出品牌影响力,让孩子们在其中真正获得快乐,探索到自己的无限种可能。”汪炜杰说。

事业伊始,却不乏阻力。汪炜杰坦言,在此之前,学校多多少少存在中考课程占用其他非考试课程的现象。对此,他力排众议,将排查课时占用现象纳入教学检查长效机制。“国家规定的课程时间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按照正常教学流程,教师一定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汪炜杰反对额外增加课程时间,一来挤压其他课程增加学生负担,二来也必然会降低教师的课堂效率。在汪炜杰看来,素质教育培养的阻力大多来源于人们对于学习和放松的狭窄认知,看似矛盾的两者其实彼此促进。

“孩子们要中考,开这么多校本课程,还能把成绩搞上去吗?”当初不少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汪炜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两者的可调和性。

如今,十一中的办学质量在全市遥遥领先,同时,学校的社团培养也节节开花。学生朱玫玥的“护花使者——基于物联网运用植物生长远程看护系统”获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叶佳恒的“泥石流预警系统”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创意之星奖”。“旋风”足球队的孩子们在池州市校园足球初中组联赛开赛的五年中勇夺四次冠军,绳彩飞扬社的孩子们在全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跳绳比赛中包揽初中组所有项目的冠军。

成为教师成长的铺路人

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汪炜杰至今都未离开一线教学岗位。“教师是毕生的职业”,在汪炜杰看来,一线的教学经历能够为他治校专业能力的提升提供持续稳定的营养补给,也更能让他懂得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做教师成长的铺路人。

这一点,学校数学教师操斌感触颇深。在他的特级教师评审之路上,从提醒课题申报开始,到最后材料的准备,甚至细化到如何封装封面,汪炜杰一路扶持。“整个评审过程非常顺利,汪校长的指点干货满满,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操斌说。

“我们理解老师评职称的不容易,因此学校领导层会最大可能地从学校的制度上向职称评定的教师倾斜,我个人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教师达成目标。”身为校长的汪炜杰曾多次在市级会议上提倡要建立教师表彰的长效机制,“目的就是为我们的教师多增加一些机会”,他说。

目前,学校已形成一套教师培训机制,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展示活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来学校进行评课指导。每学年举办一次“池州十一中教师高峰论坛”,为优秀骨干教师搭建舞台,营造激励氛围。要求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学年必须开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作一次专题发言、写一篇论文或取得一项科研成果,对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发表著作、学术研讨给予奖励。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整合,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冒尖,使骨干教师实现业绩认同。

身为特级教师的汪炜杰,总是善用身边的教学案例与教师交流分享。“听汪校长开会,很带劲。”崇尚务实精神的汪炜杰很少在会议上讲空话、搞形式主义。他在全校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让学校教师刘霞印象深刻,“学生反映作业多,关键是教师要对习题集上的作业进行二次消化,要制定出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作业,而不能一味地拿来,这样的‘拿来主义’只能让我们的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做无用功。”汪炜杰总是能非常敏锐地把握住最关键的问题,并且提出可操性极强的建议。

“校长的发展是前提,老师的成长才是根本。我们希望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甚至是教学带头人。”为此,学校专门出台“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方案”,希望扶持一批36岁至55岁的高级教师,向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进军。到2021年,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至2名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激励36岁至55岁的高级教师勤于教研出成果。

打造校长团队促区域提升

2018年4月,汪炜杰被遴选为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卓越校长领航工程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同年12月,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汪炜杰校长工作室”在十一中正式挂牌成立,工作室有8名来自池州其他中学的校长。池州市教体局工委书记、局长胡学慧对记者说:“希望依托校长工作室这一平台,带动区域中学教育的整体提升。”

“我们9个人有一个微信群,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收获。”每次外出到其他地方的学校考察,汪炜杰总是会提前在微信群告知一声,并鼓励大家一同前往。“外出学习很长见识,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这些难能可贵的机会。”汪炜杰说。

对青阳县朱备学校校长郑庆祝来说,在他的校长之路上,工作室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今年3月,他和汪炜杰一起参加了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的诊断调研活动。“不出去不知道,出去之后才能在其他学校的优秀经验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此番出访,让郑庆祝感触颇深,尤其是中营小学的“导学教育”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来之后,他开始逐步规范学校的课程改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工作室的平台上真的有太多的宝贵收获”。郑庆祝对学校未来的课程改革之路愈发坚定。

“我们的工作室有一句名言: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身边,做我的朋友。”从教25年来,汪炜杰先后获“安徽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池州市十佳师德标兵”“安徽省特级教师”和“池州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而他希望,发挥校长工作室平台的最大功效,借力使力,有更多的校长与他同行,共同成长。

“我们倡导成员深度学习教育理论并互相分享所得,致力于行动研究中解决真实的教育问题,持续推动每一所学校聚焦于内涵发展,追求在可见的未来形成区域内有特色、可辐射、能引领的校长专业发展平台。”任重道远,汪炜杰依旧坚信。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9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