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梦圆“容膝斋”

发布时间:2019-06-03 作者:周一贯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与书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俗称教师为“教书先生”不无道理。做教师的教书、爱书、看书、买书、写书、藏书,便有了对书房的企盼。我便是一个一直有着书房情结的农村教师。余秋雨说得好:“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其实,书房不只是个人的精神巢穴、生活禅床,我的书房梦实现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历史见证和温暖记忆。

1950年3月,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刚刚响过,13足岁的我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有初中半年的文化水平,还居然在部队当上了“文化教员”,为战士“扫盲”。后来,因病转业到地方,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从此,我一直在绍兴县农村小学教语文。当时,宿舍就在学校里,校舍又多是祠堂庵庙,能有一个铺位就相当不错了。在无法奢求书房的生存环境里,我在床边的桌子上,用包上纸的砖头作柱,上搁一块木板,便是我心仪的书架。以后我又用废弃的木条、木板,钉了个更像样的书架,似乎就是“升级版”了。

1962年我结婚了,有了一个单人寝室和一个旧的四层书架,能把所有的书都排列起来,真是不胜欣喜。我一直为初师两年的学历而自惭,就逐年购得了自以为是大学中文系的一些教材,抓紧自学。没有别的目的,我只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于是,一些教育梦想的种子也悄悄地融进了书本中的字里行间,只等阳光一照耀就能发芽。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领导要我们把所谓“封、资、修”的书统统上缴一律封存。这样,剩下的书不上20本,“书房梦”也就成了奢望。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维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引领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的那些被封存的书回来了,书架劫后重生也更添风姿。我这个背负所谓“智育第一”“业务挂帅”“白专道路”的反动知识分子,从被批判挨整的地位变成了分管教学的钱清区校副校长,之后,还兼任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编委会副主编等。在提高小学教育普及率的战斗中,如何提升当时以民办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素质,成为当务之急。我便从抓“教材教法过关”入手,让教师懂得“教什么”(教材)和“怎么教”(教法)。我的书架可派上了大用场,翻检小学各科教材教法研究的藏书,找寻有效而又简捷、好听而又实用的讲课思路。晨晓深夜、青灯长卷,我忙碌在书架之前和案桌之上。

1983年,好不容易分到了40平方米左右的一处住房。虽然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一家五口住在一起,自然不可能有独立的书房。所幸这住宅有一个向北的后阳台,我便装窗封闭,勉强放下了一个书架和一张小小的写字台。我为终于有了可以独处的书房而欣喜万分!出于文人的积习,便想给书房起个名,坐在包装箱上,我忽然想到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一句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室小仅能容膝易于安身足矣,便欣然命名“容膝斋”,自己书写后刻在一方木板上,挂于书架上方,真有说不出的得意。在步入市场经济不免世事纷扰、人心浮躁的岁月里,人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不在大小而在有无,有“容膝斋”可供目耕心织、起早熬夜,余愿已足,夫复何求。

以后,子女长大立业,家居人口越来越少,而住房却越来越大。盛世重才,我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市、县的专业拔尖人才。独立的、真正的书房不但有了,而且越来越像样。我的好几本专著都以“容膝斋”为封面背景,引起了一位远方朋友的质疑:如此气派的书房,简直有点儿豪华,为什么还称“容膝斋”?确实,生活变了,条件好了,物态的“容膝斋”已成过去,但心灵的“容膝斋”却不可抛弃。因为,室仅容膝而足以安贫乐业的精神,已成为我的生命定格。著名作家何满子先生曾经说过:“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折兑一下,也可说文人之不同,各如其书斋。”在早已是不仅“容膝”的宽敞明亮的书房里,我一直得以自勉的是永远的“容膝”精神。退休以后,我接受绍兴县教师进修学校、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鲁迅小学、义乌市艺术学校等的聘请,出任顾问、名师研修班导师等,依然守望着事关国家荣辱、民族兴衰的教育,这是我的毕生信念。退休给我以更开阔的空间:或耕耘桃李,以老马识途的体验,启迪培养一茬又一茬的年轻夫子;或文海放舟,以长年之积淀,梳理成一篇又一篇的经验,一本又一本的论著,展示生命独有的才情去驾驭风帆,驶达曾经魂牵梦绕的理想港湾。退休后的25年里,我为绍兴县培养的名师达110余名,其中已有十来人成了特级教师或中学高级教师;为市名师班所带的结业学员也多达300余人;我先后在7所学校任顾问;正式出版的专著已达172本,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研究文章有1500余篇……2009年初我被评选为“2008感动柯桥——绍兴县最具影响力人物”,获得“教育功臣”称号,在殊荣面前不胜惶恐。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生活并未特别垂青于我。我能收获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无限乐趣,源于我播种了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不灭的信念。我之所以能够拥有这样的信念,又源于我把握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道,而且有了一方养育之地——书房“容膝斋”。这样,也就有了我的个性化“耕耘”方式,即教师的“舌耕”(上课)、“目耕”(读书)和“笔耕”(写作),三者并举,互补互促,自然会相得益彰,其乐融融而不已。

戏称教师为“三耕族”,可谓名符其实。当教师,主业自然是课堂上的“舌耕”不断,但要“舌耕”卓有成效,谈何容易,最要紧的当数以“目耕”养足底气,认真读书,博览广识,方有学问;又要以“笔耕”反思教学,记录经验,抒发胸臆,遂成师道。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枝欣欣向荣的花木,那么,“舌耕”是它的“本”,“目耕”是它的“根”,而“笔耕”则是开出的“花”和结出的“果”。这都离不开“书房”这一方沃土。有人因此认定了教师专业之劳累,但有人却据此品味出教师工作之优雅;当然,也有人借此体会到教师生涯之快乐。坐拥“容膝斋”,无冕亦称王!我对“三耕族”这一雅号,非常得意,欣喜之余,便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为范,仿写了三段杜撰文字,为“三耕族”作三铭,与教育界同仁共享,尤其要寄意于雄姿英发、后来居上的广大年轻夫子,希望在这里体悟语文专业成长之真谛。

    “舌耕”铭

    位不在高,启蒙为尊;酬不在丰,百年树人。斯是教坛,担当神圣。学而不显厌,诲人不知倦。专业本朝阳,一心为明天。可以诉宏志,抒才情。去利禄之争斗,除名位之浮沉。师生如挚友,童心养天年。在下云:何累之有!

    “目耕”铭

    知不在高,多读养心;身不在富,有书就成。斯是教业,博识为本。目织亿万里,神交五千年。哲思纸上得,学识读中生。可以会先圣,交今贤。无邪说之乱耳,少蝇利之熏心。后生得呵护,薪火赖承传。在下云:何劳之有!

    “笔耕”铭

    才不在高,有勤则灵;识不在玄,有诚就行。斯是斗室,唯我独耕。笔驰云霄上,脚踏大地行。一句三思得,乐从心底生。可以品韵味,抒性情。无是非之乱耳,少应酬之劳顿。胸臆得宣泄,精神获飞升。在下云:何苦之有!

语文教师像蚂蚁一样劳作,但可以如蝴蝶一般生活。在“容膝斋”我信奉“舌耕”“目耕”“笔耕”并举,为“舌耕”准备讲稿,在“目耕”中熏陶书香,以“笔耕”叙事抒情,恰如“金风玉露一相逢”,“无光云影共徘徊”。

抚今思昔,我的命运和情感选择,似乎一直和我的“书房梦”“教育梦”一并起起落落地游走在大时代的躁动与机遇之中,见证着我60多年语文教育生命之旅的发展历程。从个人的有梦到圆梦,从“书房梦”“教育梦”“名师梦”的播种到在阳光雨露下发芽拔节、开花结果,从国家的和平崛起到和谐社会……似乎都可归于一个普世的话题,只是向善的人性使然。

(作者系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3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