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心灵品质。诵读古典诗词,是践行中华美育的一个好方法。

古典诗词的美育意蕴

发布时间:2019-06-13 作者:何群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心灵品质。诵读古典诗词是践行中华美育的一个好方法。通过诵读古典诗词,有效开展美育工作,正是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体现。

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历时悠久、名家辈出、佳作纷呈、风格多样。细心寻绎,大体上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求索人生与天地;二是以“诗圣”杜甫为代表的忧国忧民;三是以“诗佛”王维为代表的静赏自然。这三大类作品各有其美,对美育大有裨益。

    求索人生与天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圣先贤将自己对人生、世界、天地的求索凝聚成一首首精美的诗歌,其精神境界之高远、内心情感之真挚、艺术才华之卓绝,皆令人叹为观止。“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诗中蕴含着强烈的人生意识、宇宙意识,领悟它们,有助于开阔我们的眼界与心胸。人生的确是短暂的,即使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也并非全是伴随着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以这首《水调歌头》表达人生无奈,更表达永恒的美好祝愿。在短暂人生中,我们需要奋发有为,更需要真诚为人,这是事业的根基。“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蔑视权贵的李白,在对自己有一饭之恩的山村老妈妈面前,却无比谦恭。这样一种真诚、感恩、朴素,成就了李白的伟大。拥有这些品质,相信我们也能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求索人生与天地类的古典诗词有利于培育美好心灵之真。

    忧国忧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的仁人志士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悲悯之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他们的诗篇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诗篇中的博爱精神极具感染力。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超越小我、心怀天下,因而散发出圣人的光芒。贬谪九江的诗人白居易与一位琵琶女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弹奏和坎坷际遇触动了诗人,于是写作长篇歌行《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歌描写音乐旋律“大珠小珠落玉盘”时展现出的艺术性,面对下层歌女身为士大夫的白居易表现出的人文关怀,是其最感人之处。忧民,亦忧国。陆游临终写下《示儿》作为自己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来令人泣下,爱国与忧国,此情至死不休。

忧国忧民类的古典诗词有利于培育美好心灵之善。

    静赏自然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历代文人墨客都非常重视“天人合一”,从自然山水之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气与灵感。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何其闲逸,何其闲雅。诵读这类古典诗词,最有助于我们远离喧嚣、回归田园、调理性情,纯化、美化、深化心灵,进而“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又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诗心与禅境相通,诗作展现的清幽之景,令人陶醉;蕴含的哲理之思,索解不尽。岳飞就是在美景中写下了《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戎马倥偬的诗人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让他流连忘返,让他紧张征战的心灵得到休憩。

静赏自然类的古典诗词有利于培育美好心灵之美。

宋代朱熹有两首《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典诗词就是那源头活水,诵读它们,心灵才不致枯竭,美育才易于落实。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在诵读古典诗词中求真、向善、尚美,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顺理成章。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3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