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20余载探索幼儿自主发展课程

支持幼儿“做真正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9-06-16 作者:柳茹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课程建设·关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红墙绿树白塔边,坐落着一处古朴的院落,耀眼的朱漆大门里时常会传来孩子们的阵阵笑声。他们自主、自信、大气,喜欢自己,对自我有着积极的评价与肯定;他们不盲目随波逐流,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大胆创造;他们每一天在幼儿园的生活都充满了惊喜与挑战,在不断感知、体验与探索中,实现着自我超越与成长。

众所周知,课程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我园对于课程的探索是伴随着园所发展的全过程的。特别是从“九五”开始,我们开始研究主体性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核心的自主发展课程。如今,面对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对于课程的建构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站在怎样的视角研究课程

儿童视角、人的发展的视角、国家视角

课程的改革是伴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念逐渐从“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以教定学”向“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转变。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回归初心进行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建构园本课程?我们应该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下研究课程?

第一,儿童视角。我们的课程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去尝试理解世界在儿童眼中的意义,并思考课程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怎样的支撑。例如,儿童视角下的环境创设要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用得来,同时,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支持幼儿做环境的主人。

第二,人的发展的视角。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课程说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看,是如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从纵向来看,是如何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园每周一例行的升旗仪式把主动权都交给幼儿,从竞选小旗手、主持人、指挥到确定宣传主题、宣传方式、准备材料,都是幼儿自己筹备,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发展一定是多元的、长远的。

第三,国家视角。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关切、全国教育大会将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新定位,都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我们今天的教育关乎国家明天的兴亡。我们今天培养的孩子到二三十年之后正是国家的栋梁,他们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取决于今天的教育。

在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需要站在上述三个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理念、目标和路径,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如何更好地回应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也是我园自主发展课程的根本遵循。

课程建设经历了什么过程

从某些要素到全要素,再到以儿童视角审视全过程

课程的建设是个“慢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园自主发展课程的建构伴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课程某些要素的探索。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园先后开展了对课程相关要素的研究,并且探索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环境创设的策略、领域教学的策略、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等。例如,关于师幼互动有效策略的探索,我们总结梳理出师幼互动的主要类型、基本原则、程序性策略以及评价标准。这一阶段的研究使我们明确,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和个性化的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想法和需求,并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做出适宜的教育行为,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

第二阶段,对课程的全要素思考。在探索某一方面课程要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容易陷在具体问题的桎梏中,而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全面、多元发展。反思原因,是教师的理念和目标定位出了问题,局限了教师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幼儿的有效发展。据此,我们尝试跳出具体问题,从源头上思考教育理念和目标定位,关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再到评价的全过程,力求对教育过程进行全要素思考,全方位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例如,我们的课程目标定位一定不能仅仅局限在一次活动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要着眼长远,思考通过一次活动对幼儿的阶段性影响是什么、长远影响是什么。只有这样,教师才不会在活动中过于强调幼儿某些技能、技巧的获得,而是会关注幼儿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

第三阶段,以儿童视角探索整体的课程实践路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幼儿的自主并不是真正的自主,而是在教师限定范围内的自主。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研究儿童、研究课程。于是,我们开始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具体的活动看课程,打通幼儿的一日生活,并以儿童视角审视教育的全过程,探索在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径。例如,关于“六一”活动的探索,我们经历了从体育节、艺术节、图书节到快乐节再到“一月一节”的探索,最终实现把节日还给孩子,让节日的快乐和发展成为常态。

我们达成了哪些共识

“做真正的自己”就是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经过不懈的研究,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渐取得了一些共识,这成为当前我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其一,对课程理念的再思考。正确的理念是课程的先导。基于20多年的主体性教育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层次唤醒和激发,是支持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想法,成就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将新时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凝练为“做真正的自己”。这里的“自己”包括幼儿、教师、家长以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希望每一个人的主体意识都能被充分激活,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的主人。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基于对实践和研究的梳理,我们将“做真正的自己”的内涵凝练概括为“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

发现自己即善于发现并认识真实的自己,确立积极、良好的自我概念。成为自己即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敢于说真话、做真事、用真情、实事求是。成就自己即实现做真实的自己,一方面,成就自我的发展;另一方面,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就个体成长的某一个阶段而言,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然而,在个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会不断循环,螺旋上升,每一个阶段都会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成就了自己,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最大的贡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教师的支持。

其二,对课程体系的再完善。经过多年的课程探索与积累,我园基本上形成了由基础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构成的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其中,基础性课程主要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为依托,整合五大领域的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基本习惯、品质素养为核心;综合性课程主要依托主题游戏,以满足幼儿多元需求、彰显幼儿个性为核心;拓展性课程主要以“一月一节”活动为依托,以拓宽幼儿视野、提升幼儿生命价值为核心。

其三,对课程实践路径的再探索。在“做真正的自己”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也尝试构建了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的课程实践路径,其主体部分包含“正确理念、适宜目标、有效策略、反思评价”四个主要环节。其中,正确理念是基础,引领教育方向;适宜目标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的重点和思路,这里的目标一定是多维、多元、多级的;有效策略是教师在具体课程实施中采取的策略,包括环境创设、师幼互动、游戏支持等;反思评价是课程的最终落脚点,一定要回归幼儿的发展。这些环节层层递进、良性循环,将正确理念逐步落实于实践,最终实现支持幼儿自主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

▼▼课程故事

一月一节

李海霞

    今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与往年不同,小、中、大班的孩子们分别给自己的节日取名为游戏节、分享节、畅想节,每个节日都来源于他们日常的游戏,都蕴含着他们对童年的无限遐想。就连活动当天自助餐的菜品,也是他们投票选出来的。他们还给这些菜品起了有意思的名字,如“有花有肉”“龙虾开会”“疯狂牛肉”“六彩世界”等。“六一”已经真正成为孩子们参与设计、自主筹备、自主实施的自己的节日。

这样极具创意又富有意义的儿童节,为孩子们宝贵的童年时光留下了珍贵的回忆。那么,是怎样的课程理念和探究历程成就了他们今天的发展呢?

16年前,我园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始探索如何让孩子们的节日过得更加丰富、更有意思。我们基于孩子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充分利用“节日”这一教育契机,每年都举办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尽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满足幼儿的多元发展需求。

那个时候,我们打破传统儿童节日中整齐划一的节目表演活动形式,开始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多元兴趣和个性化表达与表现。于是就有了创意服装秀、童话剧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活动。但是,当我们看到舞台背后的孩子们,为了“过节”如此辛苦地忙碌、准备着,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孩子们的感受是什么,他们是否喜欢这样的节日,他们希望自己如何过节?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开始与孩子们共同探讨“你们希望怎样过自己的节日”。于是,2010年,我们首次在“六一”举办快乐节,支持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最大的愿望都带到节日中来,真正过他们自己的节日。我们首先与孩子们讨论“你们想怎样过儿童节”。孩子们的想法特别鲜活、多元,比如想玩真人CS、想吃好吃的、想去游乐场等。紧接着,我们在和孩子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把他们喜欢的游戏、想做的事都放在快乐节,让他们尽情享受“自己”的节日的快乐。

然而,经历几届快乐节之后,我们又在思考,如何把孩子们在快乐节当中的游戏状态和获得的发展延续到每一天?如何让孩子们在园所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能获得有效发展?

就这样,2015年开始,我们实施了“一月一节”。各年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和日常活动情况,确定每个月的分享主题,并进行年级或全园的分享。

“一月一节”大致要经历预设与计划、个性化兴趣、小组化探索、群体性探究、年级经验分享和全园升华延伸六个阶段。

例如,暑假归来,幼儿都有很多探索和发现。教师会提前预设开学后的活动主题、目标及内容(预设与计划阶段);经过和幼儿的讨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世界各地的美食、风景、游戏等”(个性化兴趣阶段);在他们的话题中,有一些是有共性的,教师便支持这些幼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表现(小组化探索阶段);当幼儿探索到一定阶段时,会产生一些共性话题或问题,如“如何将我们的探索和发现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时,班级就通过集体的方式来解决(群体性探究阶段);在班级探索的基础上,本年级为幼儿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开展以“世界节”为主题的“一月一节”活动(年级经验分享阶段),支持幼儿获得更加多元的发展;最后,幼儿可能希望将他们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分享,幼儿园便组织了全园的“世界节”分享会(全园升华延伸阶段),从而支持幼儿拓展和升华经验。

“一月一节”绝对不是为了过节而过节,而是通过不同的“主题”,不断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总是有兴趣、有期待、有计划、有思考、有努力、有合作、有分享、有激情。而所有的“主题”都是幼儿日常活动的缩影。事实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的、个性化的、长远的发展。

如今,“一月一节”已成为我园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拓宽幼儿视野、提升幼儿生命价值、支持幼儿“做真正的自己”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市北海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