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跨学科研究 跨学段翱翔

——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发布时间:2019-06-19 作者:本报记者 李萍 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报

屏幕上,一台略显简陋的机器人正在下水管道模型中缓慢前进。伴随着马达的嗡鸣音,机器人在管壁上螺旋式腾挪,完成一系列清障操作。

“下水管道清污,一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尽管现在有很多清污工人、清污器械,但在小直径管道的清污工作中却无法发挥较大作用,这时,管道机器人就可以大显身手。”来自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学生张霂珺正是屏幕上所展示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人的创造者。苦恼于家中下水管道的堵塞问题,她产生了设计一台机器人的想法,并将之变成了现实。

6月15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暨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实践推进会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

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第十一批学员代表,张霂珺与在座专家和教师、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意探究与实现过程。很难想象,这台管道机器人从设计、做模具到出成品,再到一次次调试,均由她自主独立完成。在她看来,这一自主探究与自主实践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培养基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生源基地北京市第四中学、实践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培养的成果,也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的一个缩影。

与张霂珺同期,由大学、中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高中生还有300多名。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北京市16个区和燕山112所生源基地29所培养基地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的320余名第十一批翱翔学员,带着270余份探究作品进行汇报交流。同时,作为十一批翱翔学员与十二批翱翔学员的特殊课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还举办“科学家、学者报告”和“小先生讲堂”。

自2008年开始,北京市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方式,实现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中心,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核心素养”两个根本,锻造了900余位骨干教师、700余位专家、200余位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了培养基地、课程基地、实践基地、生源基地、雏鹰基地五类基地,凝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博物馆、企业、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和社会团体等六类资源,进行了翱翔学员培养、雏鹰建言行动、雏鹰爱心行动、“小创客”培育、青少年模拟政协、“科学探秘”奥林匹克和初中开放科学实践活动等七项探索。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项目之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翱翔计划”旨在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总体思想下进行。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过程。

“翱翔计划”在把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中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学校也获得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首批翱翔基地学校。校长白宏宽介绍,学校起初作为物理与地球科学基地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地球遥感系和中国地质大学两个重点实验室即国土资源实验室和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学生培养工作。后又成为“翱翔计划”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课程基地,合作研究机构包括中科院、社科院和中医研究院等。

以“翱翔计划”为契机,京源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成长,学校须建立起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所之间的联系。作为基地校,京源学校给学生们开设了一些过渡性课程,如高校预备课程、实验室过渡课程等。学校还开发“三位一体”课程,将来自学校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导师有效协调起来,形成自己的“翱翔计划”落地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的自信心、科学思维、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在选择课题方向过程中普遍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有效提高。”白宏宽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9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