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特别报道

发布时间:2019-10-25 作者:本报记者 张东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8日,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全体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始终将教育置于世界坐标中去学习、去比较、去思考、去合作,中国政府将加快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释放高等院校创新发展活力,将教育对外开放推向新高度。

“教育2035——对话世界的未来”是本届年会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各国教育官员、学者和技术研究者们分享各国的教育创新与经验,研判全球发展共同问题,探讨教育合作共同使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

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教育提出了更多挑战。今天教育培养的人才如何跟上未来科技的发展速度,成为本届年会教育与科技界专业共同关注的话题焦点。

“因为我们非常清楚,技术的影响,自动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影响,在根本层面上会改变社会的运行方式,也会改变劳动力市场的形态。”世界职教院校与应用型大学联盟主席、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董事会首席执行官克雷格·罗伯逊对此有切身体会。他说,有30%已经工作的人员,在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而这种再培训、再就业的现象,正是科技在各行业的应用所驱动的。

如今,当人们在议论人工智能将会在哪些行业取代人类工作的时候,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怎么样使得每一个未来的人类站在人工智能肩膀之上应对未来”。

对此,教育需要超前规划如何利用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培养高素质人才,如何通过科技融合推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设计蓝图,并引领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现代化的教育标准和教育水平,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技术、方式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未来人才。正如中国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言中所说,中国的“互联网+教育”正在被快速催化融合,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更高阶段,也必将深层次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现代化为教育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更好地促进了各国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各国的人才培养定位更高,着眼更加长远,发展更加多元。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主席米尔德里德·加西亚说,我们必须把所有人都纳入进来,促进性别平等,促进教育公平,未来才能促进社会发展。今天的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应更好地认识这种多元文化,懂得如何去尊重、热爱和推进世界发展。

    各国高等教育共同应对当前全球挑战

“作为大学,我们具有什么样的社会责任?面向未来,我们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日本上智大学副校长杉村美纪针对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抛出了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在世界迅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的今天,一系列问题随之出现,例如贫困、污染、战争等,不仅影响局部地区的发展,更影响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表示,面对当前的挑战,高等教育界人士应该集体做出努力,了解高等教育所处的境地,以及高等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因为这些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要做的,也是全世界教育需要共同面对的。

由此可见,全球高校共同努力推进科学研究、科技研发、高精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是当前的紧要任务。

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作为主宾国代表在发言中表示,日本现在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日本研究人员吉野彰今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获得诺奖的日本总人数达到了27人。

在南非,一个以学者项目、学术项目、博士项目、教授项目和管理项目为支柱的国家框架已经出台。在中国,一所以顶尖科学家领衔的西湖大学正在崛起,在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聚焦前沿科学研究,以跨学科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们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利用我们的特色、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当中,加深各国之间文化的沟通、理解、交流和互鉴,培养未来的高端人才。”宋永华说。

在本届年会中,促进学校之间的深入合作,促进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是亮点之一。

12场与高等教育发展相关的平行研讨会,分别聚焦质量保障、来华留学、“双一流”建设、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等内容,具体包括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项目发展、新时代高校全英文课程建设、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40余个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议题,从多角度、多领域促进全球高等教育的交流与互鉴

    现代化技术助力教育跨国界合作

“世界的未来,在青年一代。更准确地说,引领未来的应该是在世界各国大学当中所培养的优秀的青年一代。大学的未来应该是瞄准世界的未来,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认为,这些人才如何培养,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该考虑的事情。

然而,教育在合作实践中存在许多障碍。郭东明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各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标准,但唯一的困难是语言不通。多年来,为了促进来华留学生的专业培养,大连理工大学以英语和日语两种语言开设专业课程,与国外大学接轨。

如今,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将帮助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越过语言关,助力国内外高校进行更多跨越国界的基础学科合作研究。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在与教育的深入融合中,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并促进各国间的教育与人文交流。

年会中,中外院校项目合作洽谈会继续为推动中外校际合作搭建优质平台。据悉,本届主宾国日本由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京都大学等21所顶尖高校组成的代表团,以及南非大学协会组织的10所南非顶尖大学校长团也参与其中。

年会之后,来自约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所教育机构在2019中国国际教育展中展示各国教育与学科发展。其中,日本作为主宾国,有40余所高校和语言机构组成国家展团参与教育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也成为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2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