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把技术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记全国模范教师、东华理工大学“农民教授”李荣同

发布时间:2019-11-05 作者:本报记者 徐光明 甘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武夷山腹地,江西省黎川县,食用菌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黎川的香菇、草菇曾被选作贡品,声名远播,现如今黎川茶树菇不仅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产量约占国内市场60%的份额。

这背后活跃着一个“农民教授”的身影。跑废一辆桑塔纳,他在田间地头琢磨出的栽培技术,填补了传统种植技术上的空白,并将服务领域扩大到“大农业”;围绕科技创新、互联网销售,他培训了近3000人,助力当地企业内涵提升……

高校智慧植入5年间,东华理工大学教授李荣同和他带领的科技特派团,把讲堂搬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青山绿水间,把技术变现为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今年9月,李荣同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从“靠天吃饭”到“利器”在手

2015年,当李荣同以江西省科技特派团食用菌专家组团长的身份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当地传统的食用菌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食用菌优良品种少,农户育种自主创新能力差,农户凭经验、靠感觉制作菌包、灭菌,菌种生产水平低……不少黎川农民产生了困惑,未来还种菌菇吗?

李荣同带着食用菌特派团成员,一头扎进了企业和种植户中。

在洵口镇石莲村荷上村小组,李荣同发现当地菇农烘干茶树菇时,为了不让菇子烧坏,自制的烘干炉都不加盖,极易造成热量流失、产品质量不稳,出现干品颜色不正、香味不够等问题。他当即在实验室做起实验,并找到学校的自动化专家,琢磨起一个自动控制烘干装置。

“烘干工具的成本不高,但收益大,不仅大大缩短了烘干时间,烘出的草菇品质都非常好,卖出的价钱都比以往高。”这让最先使用新制烘干器的黄华仂尝到了甜头。黎川县稻香园草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试用了新工具,结果生产的草菇供不应求。该县的优质菇比例一下子提高了20%。

在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的工棚里,9个温度传感器科学地分布着,这是李荣同出的“金点子”。

“公司主要制作菌包,以前凭经验、靠感觉灭菌,1万包菌包得折一半,现在数控传感器能妥妥地实现1万包均衡灭菌,从源头上稳定产量,提升效率,直接节省成本20%。”江西利康绿色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军华意识到科技促生产立竿见影,这让原本想改行的他看到了希望和奔头。

自2015年江西省科技特派团成立后,李荣同就开始了南昌黎川两头跑的生活,每月来两三次黎川是常事。5年来,李荣同走遍了黎川所有的乡镇,跑废了一辆二手车,摸清楚了食用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情况。

从“酒香巷子深”到“俏商品”

皮肤黝黑的李荣同总是很忙,但一有时间还是会到乡镇的山头静坐,望着眼前的一片青山。他明白,青山绿水给菌菇带来好品质,也阻碍了外界与这座山间小城的联系。

一斤鲜菇能卖13元,若做成干菇,只能卖8元。想多赚些利润就得让草菇在黄金3小时实现从开伞到销售,以最鲜美的姿态被送上餐桌。如何改变当地传统单一的销售方式,扩大销路,让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李荣同开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食用菌生产与销售体系建设,他发动科技特派团和东华理工大学的科研力量,打造了一套远程数据管理平台,成功串联了品控体系、物流体系、销售体系,促成食用菌产业与电子商务联姻。

如今,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实时查看配送车辆定位、农产品销售情况等数据,普通生鲜产品损耗率在20%左右,而现在的损耗是7.87%,茶树菇、草菇、木耳通过互联网销售,达到2000多万公斤的销售量。采用了这套远程数据管理平台的黎川东鑫实业有限公司顺利摘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荣誉。

在李荣同的牵引下,日趋成熟的农产品产业链正不断释放红利。在源头上,严格把关农产品质量,消除农产品药物残留,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拍摄原料配方、搅拌装筒、灭菌接种、采摘烘干到包装销售的一系列过程。在终端,设置产品溯源体系,把产品产地、生产者信息纳入二维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放心购买、安心食用,让农产品变身为“俏商品”。

从“食用菌产业”到“大农业”

“李教授到村子里来,他到哪里,我就会跟到哪里。”30岁出头的湖坊乡村民孙龙云,2016年从广东返乡创业,由于不懂草菇种植技术,控制不好鲜菇开伞时间,卖相不好,头一年就血本无归。李荣同指导他买来空调,把室温调到16℃以下,同时在基地安装喷水装置,成功地控制了鲜菇开伞时间。在科技的支持下,孙龙云的草菇规模从开始的1.4万袋增加到如今的30万袋。去年他一口气挣了20万元,现在不仅办起了自己的公司,而且买了两辆车。“有了技术,感觉日子还能过得更好!”

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李荣同仍不满足。他与黎川扶贫移民局商量,到黑木耳产地浙江龙泉调研生产市场,引进黑木耳新品种。2018年黑木耳产业有了快速提升,产业覆盖全县贫困户。后来,猕猴桃、马家柚、吊瓜等多种蔬菜水果也相继在黎川“开花结果”。

科技扶贫是扶智,也是扶志。“其实把技术教给农户并不难,光、温、湿、二氧化碳浓度……在简易设备上农民能操作得很好。”李荣同说,重要的是教给农户科技意识,怎样把农产品做得像个样子。于是,他又干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去电商培训班讲“农产品与电子商务”,一讲就是大半天。

据统计,李荣同开展技术培训11期,电子商务培训20期,累计培训人数近3000人。此外,他还指导6家企业获得“三品一标”和QS认证,帮助获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创办企业5家,推广新技术22项。如今,5年服务期即将结束。李荣同和科技特派团科技扶智的成果,在绿水青山间,处处可见。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5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