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发布时间:2019-11-21 作者:钟焦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前,武汉一所中学公布了一份教师招聘拟录取名单,9名拟录取者均为名校硕士或博士,其中6人是顶尖大学博士,其余3人也都是清华、北大的硕士。早前,深圳一所高中拟录用的20名新教师,几乎清一色为“清北生”,也引发了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去中小学的热议,有人认为是人才的浪费。

让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是教育界的共识。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素质的高度,是学生进入大学,最终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需要好老师的示范和引领。近年来,不仅是教育界,全社会都在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任正非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

当下,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对教师的知识涵养、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对优秀人才有着更强烈的需求。现实是,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并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差距。要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学历结构的改善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背景下,即便是名校博士也已不像以前那样稀缺,人才培养规模的变化,也为更多中学引进名校毕业生提供了可能。优秀人才去中小学,其实是基础教育发展需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扩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及当下的人才培养规模变化都表明,名校毕业生进入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绝不是浪费人才,从事基础教育的优秀人才恰恰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优秀人才应不应去中小学从教,是一码事,这一点不应有争议。这些名校毕业生能不能当好中小学老师,能否人尽其才,则是另外一回事。早在10多年前,北京一些中学引进名校博士生的时候,社会就对这一话题有过广泛的讨论。实践证明,名校毕业生基础好、眼界宽广、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进入中小学之后,可能打破常规,为基础教育带来新风。

这些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他们身在教学一线,又具备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既能够贡献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成果,促进学校教学科研氛围的形成,还能够为学校乃至于基础教育改革探索更多可能。因此,我们有理由对名校毕业生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抱有更多的期待。

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好事、幸事。而如何解决这些出身名校的毕业生的待遇福利问题,为这些新教师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拓展职业发展的空间,最终让他们能够留得住、沉得下,真正扎根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比招聘更难的事。我们更期待这些拿出亮眼教师招聘成绩的学校,后续交出一份更加亮丽的教师培养成绩单。

当然,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引进了优秀人才,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提升,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着这样的实力与机会,一些“县中”以及农村学校甚至面临优秀教师流失的困境,由此也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因此,我们既要呼吁社会,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名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为更多热爱教育的优秀人才听从内心召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呼吁各地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师福利待遇,为优秀人才选择基础教育解除后顾之忧,让优秀人才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根基。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1日第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